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为群众解难题 做拆迁好帮手
——讲述村(社区)助力征拆那些事
/   江北新闻网  05-15 22:33

当好社会“稳压器”助拆典型:孔浦街道一村社区


    上个月,徐师傅回到孔浦街道一村社区看望社区居干。在拆迁中,社区居干周到的服务使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徐师傅和老伴两人年迈七旬,原先住在孔浦一村。孔浦一村非成套房改造以后,因为不了解政策和情况,徐师傅曾一度犹豫。对此,社区居干一次次上门服务,一次次帮他分析利弊。考虑到夫妇俩的实际困难,还为他争取安排在低楼层,最终,徐师傅决定在拆迁协议书上签字。
    拆迁后,徐师傅夫妻俩分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如今,天气好的时候,他会跟妻子在自家阳台晒晒太阳,生活十分惬意。
    孔浦一村的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阴暗潮湿,结构不合理,户型过小,没有卫生设施,电线、水表等也严重老化,长久以来,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然而,一些居民对于政策不了解等问题,也给拆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此,社区就临时成立了“拆迁党支部”,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以服务促拆迁,认真分析拆迁户心态,积极引导群众算好生活质量帐、经济帐和安全帐,同时,充分发挥好“催化剂”、“推进剂”作用,通过帮助寻找过渡房、介绍工作等方式,引导和帮助他们早签约,推进拆迁工作进程。孔浦一村住户诸葛师傅在拆迁期间下岗,由于缺乏技能,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他迟迟不肯签约。社区居干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给他讲解政策,分析利弊,并鼓励他参加再就业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通过积极联系,让诸葛师傅成功再就业。有了固定的收入,诸葛师傅终于签下了协议。
    除了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区居干还努力做好家庭矛盾的调解员。拆迁户周老太在孔浦一村有一套20多平米的房子,一直与经济相对困难的一孙子、孙媳妇居住。本来,周老太想着拿到拆迁补偿款后,可以用这笔钱来帮助孙子、孙媳妇一家改善生活。
    然而,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其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不满。虽然房产证上的名字是周老太一个人,可是他们觉得这笔钱应该平分。因为补偿款分配问题,几个儿女争执不休,拆迁协议也迟迟未能签订。
    在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后,社区居干多次上门做工作。“亲情是无价的,老太太都80多岁了,看到你们这样,她心里得多伤心啊。”同时,社区居干还找到了周老太几个儿女进行沟通。在一次一次的上门调解后,几个儿女与母亲达成了一致协议。矛盾解决了,周老太高兴地签下了拆迁协议。
    有了社区居干的支持,如今,孔浦一村非成套房改造项目已完成95%的拆迁签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