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王明康楼坐落于环境清幽的甬江边上,大楼外观简洁大气,内部科研设备先进,是宁波高新技术研究和高科技成果孵化的一块“宝地”。深藏在此的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更是“大有来头”,它不仅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红外硫系玻璃实验室,其生产硫系玻璃的技术亦是世界公认的“一绝”。为揭开这项前沿技术的神秘面纱,近日,记者来到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采访到该项技术的“掌舵人”——林常规,从一位科研人的视角看红外研发技术的“化蛹成蝶”,探科研人员坚守初心、一往无前的逐梦旅程。
科研团队齐发力
助力圆梦在路上
2010年,林常规加入宁波大学,几乎和宁大高研院同步成长起来的他,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宁大高研院成立于2009年,共拥有两个研究团队,一个是科学仪器研发团队,另一个是他所在的红外材料及器件研发团队,主要负责红外硫系玻璃及器件的研制。
这些年里,林常规和他的团队扎根红外研发,已成功孵化出一所标准化生产红外硫系玻璃的科技公司——宁波阳光和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大约有3000万元的销售额。“尤其是疫情这几年,市场对红外技术的需求很大。去年,我们获评宁波市工人先锋号,因为在疫情期间我们坚持生产,为抗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林常规说道。
目前,林常规所在的研究团队重点研究“产业化玻璃”和“多光谱玻璃”两个方向。产业化玻璃是黑色的不透明玻璃,仅透红外光,而多光谱玻璃的研究更具有创新价值,它既能透可见光,又能再透红外光。
“我们现在接手的一个项目,重点就是研发多光谱成像的镜头材料。众所周知,无人机的续航时长或稳定性深受器件大小的影响,器件越小越有用。若我们这款镜头材料能研发成功,就可以直接降低器件的尺寸,特别有利于无人机的应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有推进作用。”林常规解释道。
科研也有晴雨天
沉淀自己再出发
谈及最初进入红外硫系玻璃研究领域的缘由,林常规笑着形容,如命中注定般,一切都来得刚刚好。2008年,还在读博的林常规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留学项目去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继续攻读红外硫系玻璃专业,并在那里遇见了时任宁波大学红外研究团队负责人戴世勋。
在戴世勋的邀请下,林常规博士毕业后便加入了宁波大学红外研究团队。在林常规看来,数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虽然枯燥,但却能给他实打实的满足感,“能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搞科研,让我觉得既快乐又充实。每次看到我们研究的项目有了新进展,新突破,我就觉得,为科研事业付出一切都值得。”
当然,就像每一位科研“大牛”的成长背后都会历经波折一样,林常规的研究生涯也曾度过了一段难捱的迷茫期。2014年,在宁大高研院工作了4年的林常规,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获得了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到德国进修。在德国的第一年,面对科研快节奏向慢节奏的转变,他陷入了自我迷茫。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实验成果产出,让他感到非常不适,甚至动了想要回国的念头。好在爱人的鼓励和合作导师的指引让他静下心来,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对自己研究历程的梳理上。
“当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文献和书籍,把自己从只关注做实验的迷思中抽离出来,并转变思想,试着去写论文、写书、写综述。”林常规告诉记者,这段科研放缓的经历是难得的自我沉淀的过程,在梳理之后再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后面的工作反而变得顺利起来。
做好当下事,全力再出发。从德国学成归来的林常规,不仅对自己的科研事业有了更高的追求,回报祖国、投身时代建设的使命感也日益增强。林常规说,中国的魅力就在于,短短十余年,你就有机会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所以他特别鼓励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回国发展,在人生尚能奋斗的几十年里做一件有价值归属、有参与意义的事情,同时代一起经历成长。
记者手记
初见林常规老师,我很难将他的形象和他的个人履历联系在一起。抛去那些鲜亮的光环,他给人的感觉既随和又风趣,这成功缓解了我采访初始的紧张感。在聊到林老师身处异国的那段迷茫期时,我们同行的学生记者都很有共鸣。因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迷茫,“静下心来,沉淀自己”是林老师面对迷茫寻到的最优解,也是给予我们这代年轻人的谆谆教诲。感谢林老师给我们上的这一课,也感谢千千万万个像林老师一样坚持不懈的科研人,让我们的科技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