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全科门诊,候诊区的患者有秩序地排队等候就诊,他们都是该院的主任医师刘峰的签约患者。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诊室里,桌子、椅子、诊床跟普通的全科诊室并没有区别,但桌上摆放的三串空药盒格外引人注意,这是刘峰在基层坐诊的必备“钥匙”。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养成了收集患者废弃空药盒的习惯。
当年,刘峰还在慈城镇妙山村卫生服务站工作,经常有老人因不记得药名使他在开具处方时造成困扰。有一次,有个患者无意将一个空药盒丢在了他的桌上。而随后进来的一名患者无意间指着这个药盒说:“我以前服的就是这种药。”这次的经历让刘峰有了灵感,在日常坐诊中,他便开始收集常用药的空药盒,按照高血压、糖尿病、其他常用药三个种类收纳,并不断更新药盒。如今,他收集的空药盒已有60多种。
就诊患者中不乏年纪较大的阿爷阿婆,问起曾经的服药情况,他们都说不清楚,药盒卡片就成了问诊的“钥匙”。记者看到,花花绿绿的药盒卡片新旧不一,有的因时间太久已经泛黄,字迹看上去也有些模糊了。
这串药盒“钥匙”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接诊的时候,总有患者反映药比较贵,刘医生也会拿出药盒卡片,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用药史,及时给患者推荐价廉有效的替代药。
家住东山村的朱老太年近八旬,患有慢性乙肝,需长期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早些年时吃这种药,每个月要700元,医保报销后自己还需要掏280元。”朱老太告诉记者,经刘医生建议,现在服用的新药每个月只要5.1元,医保报销后只需自付2元。
“目前很多医院都已实现了门诊信息的互联互通,但周边偏远地区还未全覆盖,很多老百姓有的去药房买药,有的去个人诊所,他们的就诊信息,在卫生院就看不到。”刘医生解释说,另外,现在互联互通的电子门诊信息所能看到的条数有限,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有的化验起来特别多,检查结果出来后,前面的记录会被刷新掉,之前的用药记录也就看不到了,因此看似简单的卡片依然还有作用。
刘峰告诉记者:“只要还有用,我就会继续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