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风流千古看慈城(一)
http://jbxww.cnnb.com.cn  20-05-18 09:47 】 【打印
  编者按

  发端句章,始于盛唐。江北向北看,慈城的故事已绵绵书写了千年之长。

  史记载有“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后改称“句章”。至唐开元26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古县城。

  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延续千余年的历史文脉触目皆是,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多达33处,旧时县城特有的县衙、考棚,有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美的学宫——孔庙……这些历史遗存、文化古迹、民居街巷、商业街区,乃至整个城镇布局,让人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古镇跳动千年的脉搏,不负其“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本刊特此宣介慈城丰厚的人文底蕴与文物古迹,与读者共飨慈城流转千年的历史味道。

  慈城孔庙

  慈城孔庙地处慈城镇中心,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经历代战乱沧桑,屡有兴废,毁圯、建复和增扩,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孔庙占地面积17565平方米(含孔庙公园),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格局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规范工整,气势宏大,现为浙东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孔庙,是千年古县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

  慈城孔庙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六扉当泮池三桥、华表三对、大成门配石鼓三对,二旁东西挟门,大成殿高上石阶数级东西有庑,明伦堂、梯云亭东西斋房;东轴线建有儒学门楼魁星阁、文昌祠、土地祠、宰牲所、崇圣祠、教谕署等:西轴线建有尊经阁、名宦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训导署、节孝祠及牌坊、广文祠等。整座孔庙共有殿、堂、祠、阁以及斋庑屋宇137间,四围红色宫墙,南墙上书斗大四字“宫墙万仞”,左右置下马碑文曰“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前通衢左右各置坊,东曰“腾蛟”,西曰“起风”。

  据县志记载:北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县令李昭文为培育治国人材,始建县学于县治四十步。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县令林肇徙建于今址,由鄞县令王安石撰慈溪县建学记碑文,并贻书招邑人宿学杜醇为诸生师。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孔庙遭焚毁,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募集巨资重建修复,大成殿、斋居、门庑、庖湢、扩建东西两庑。元至正年间,增建仪门文庙坊至学前埠头。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62年),太平军攻陷慈城,焚明伦堂,翌年重建,至清代鼎盛时,孔庙已成为占地十八亩五分九厘宏大的建筑群。

  溯自汉唐以来,儒学兴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上行下效,士子科举绵延。而慈城地灵人杰,有渊源学风,共出进士519人,成为进士之薮。慈城历史上名人荟萃,诸如宋代著名哲学家杨简,明代江南大儒桂彦良,清代翰林院编修、号称“江南三布衣”之一的姜震英等等,很多名彪史藉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诗人、学者,泽延至今人才辈出。

  2001年开始,宁波市政府和江北区政府经过规划,实施慈城古县城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孔庙作为首期重点保护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900万元,经过两年多的精心修缮,2003年6月完成了全部建筑的修缮工程并扩建了孔庙公园,现已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

  慈城古县衙

  慈城古县衙原称“慈溪县衙”。据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毀,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4万多平方米。

  走近县衙,一块巨大的照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此乃中国传统建筑之特色。照壁后面便是县衙的门楼,门楼上高悬一块大匾,上书“慈谿县”三个大字。走进大门,东轴是“县丞署”,又称“县丞廨”,过去是县丞主管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以及商议处理重大事件的地方。

  县衙大堂巍峨森严,上方有“明镜高悬”“执法如山”“克己奉公”匾额,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这里一直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吏和接受圣旨的地方。

  大堂后面是“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宅门两旁设有“门子房”,专供看门人值班、住宿,闲人免入。过了宅门便是“川堂”,侧有“酂侯祠”,供奉着汉相萧何的神像。萧何因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有功,官至丞相,封为“酂侯”,衙门里为其设祠纪念,被尊为“衙神”。川堂后为“二堂”,是县令审理民事案件之处。里面保留了唐代慈城古县衙一段砖砌的甬道,周围设了护栏,刻有“通十四年”的铭文砖,是慈城县衙始于唐代历经千余年的历史见证。

  冯俞宅

  慈城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冯家屋、俞家谷、钱家吃。”在慈城,冯、俞两家可谓是大户人家,他们所居住过的房子同样也具备着显著的慈城特色。

  冯俞宅作为慈城古县城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是典型的江南院落式居住布局,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2009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它是明朝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后裔居住过的地方,后因家道败落把一部分的房子卖给了俞家,因此称为“冯俞宅”。

  冯俞宅的大空间内按居住等级与使用功能划分为不同的院落组团,院落内的所有建筑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尤其是俞宅内,保留有慈城古建等级最高的五马头墙建筑以及院落,门户的进数与砖、木雕刻工艺都见证了房屋主人身份象征。其主体建筑保留着明代的风格,但是因年代久远,部分建筑有所破坏,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整修。

  目前,冯俞宅是慈城工艺展的主展场,展览的分别是景德镇的青花瓷、例外服饰、越窑青瓷馆、李玉祥摄影展、宜兴的紫砂壶以及郑雷孙旧时故乡图展和明式坐具馆。慈城镇通过举办展览整理出古老的手工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老的工艺大师与新的设计者在慈城学习交流、分享新的成果。

  校士馆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结束,经历了1300多年,选拔出了十多万名进士、百万名举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金榜题名”,成了当时人们从启蒙识字就开始追求的人生目标。

  位于慈城东北隅的慈城校士馆,就是清朝科举选拔人才、进行“童试”的场所,慈城百姓称之为“考棚”。在慈城的历史上,许多学士名人从这里起步,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后来又“平步青云”。据县志载,慈城校士馆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慈城郑廷荣、郑一夔父子创建。

  现在的慈城校士馆內陈列着中国科举制度沿革图文。馆里栩栩如生的蜡像,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当时考生考试的场景:监考官庄重威严,考生姿势各异,或胸有成竹、挥笔疾书,或从容淡定、掩卷深思,亦有抓耳挠腮、左盼右顾,当然也有耷拉脑袋,不知所措……置身其间,宛若穿越时空。

  据县志载,除了郑廷荣、郑一夔父子捐银创建“校士馆”外,慈城乡贤杨泰享、赵家薫、洪九章等人,还在京城为赴京参加会试、殿试的考生在京东华门外的小甜水井街,购置房产,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正因为有这种崇学重教的良好氛围,慈城才有了“鼎甲殿试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美誉。

  据记载,慈城校士馆创建至今,曾毁坏多次,也重新修建过多次。现慈城校士馆,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按县志所载的“校士馆”图,于2003年在原址重建。

  清道观

  慈城清道观历史悠久,是江浙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据县志载,清道观始建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后废。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由道士叶景虚重建,时在道观右侧建东岳行宫,请尚书楼鑰题匾额,观名为“列仙游馆”。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道士王智静将邻近“至道”“崇寿”两宫并入,改称“清道观”。

  作为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的重要工程,清道观于2004年至2007年重建,所用建筑材料全部采用木材、石材、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在对原清道观的建筑格局及风格进行大量考证的基础上,恢复了山门、仪门、雷祖殿、东岳殿、东岳退居殿、戏台、玉皇殿、三清殿、关圣殿、十王殿等建筑。建筑质量及艺术皆达到了目前采用传统工艺及材料进行古建恢复重建的最高水准。清道观内配置的主要神像雷祖、东岳大帝、玉皇大帝、四御及三清等皆为优质桧木精雕而成,清漆淡彩,代表了目前木制神像的最高水平。

  清道观的重建没有停留在对传统道观的恢复和修缮,更着眼于对中国传统道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展现,力图体现时代精神。老君台上的青铜老子像,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院首任院长吴为山教授的代表作品,采用抽象的造像手法,表现老子作为人类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深邃、高远的神韵。老子像周围所配大地景观,以最简洁纯粹的现代材料黑色钢管为基本元素,排列组合成类似迷宫效果的蜿蜒路径,地面配以纯净的白色石子,黑白二色组成整个景观,寓意“道可道,非常道”“大道难求”,同时又暗合老子所崇尚的“水之德”的意境,大气磅礴,意境深远。老君台上又布黑色的祈愿棒丛,取林的意象,象征道体以外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祈愿棒可系祈愿丝带,游观者的祈福之愿可在浓重的道的气氛中得以升华,实现人与场所的互动效果。

  如今,清道观已从传统的道教敬神祀仙,道士斋戒礼仪、修身养性的场所,进化为新时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之所。

稿源 编辑: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