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拓展老年群体精神养老半径
http://jbxww.cnnb.com.cn  19-08-24 10:01 】 【打印

  编者按:精神养老,更注重对老人的情感慰藉和人格尊重。近年来,我区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多重保障,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服务载体,形成部门积极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精神养老建设,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让老年生活发光发热。

  强化多重教育推动老有所学

  昂起脖子、挺直腰身、立起脚尖,随着旋律,迈着小碎步跳着芭蕾,那轻盈的动作和挺拔的身姿,像极了优雅的天鹅……7月5日,在2018学年江北区老年大学洪塘街道分校结业典礼上,“芭蕾奶奶”们第一次登上舞台,为了这次演出,她们已经训练了三个多月。

  她们是一群已到花甲之年的老人,平均年龄55岁,最大的67岁。她们都是洪塘街道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成员,共19位,被亲切地称为“芭蕾奶奶”!

  近年来,凭借着扎实的社区教育基础、辖区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我区以“政府主导、社区定制、市场调配、社会组织运营”为原则,以老年大学为龙头,引导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社会组织自觉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形成教育资源整合机制,走出社区自办、区校合办、第三方托办“三管齐下”的特色办学之路,激发老年人学习活力。如今,依托老年大学的资源,像“芭蕾奶奶”一样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多。

  “艺术团组建于今年1月,她们原本都是洪塘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成员,之前在一起学习民族舞,芭蕾都是零基础。对她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街道老年文化团的工作人员任萍介绍,老人们学得很刻苦。“平时只要有空隙、有时间,她们就会搁着腿练习,可能是在洗菜,也可能是在看电视的时候。”

  67岁的孙严秀老人是团队里年纪最大的,退休前是湖南长沙的一名军用飞机修理工。2009年,孙严秀来到宁波帮忙带孩子,每天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孩子上学后,突然觉得无所事事了。”去年,偶然听说街道老年大学要开这样一个班,孙严秀儿时对芭蕾的美好向往被重新唤醒。“小时候看到那么美的白天鹅,别提多想学了。”老师教她们要像个骄傲的公主一样把头抬起来,经过几节课的训练,她感觉自己身形真的好了很多,也更自信了。

  “很多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其实是非常大的。”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满足于“物质养老”,而开始追求“精神养老”,而老年大学的推广恰恰为养老提供了新方向,对于他们来讲,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学,无疑是满足精神赡养需求的绝佳选择。“在这里,老年人既可以学点新东西,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不和社会脱节,还能找到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缓解自己的无聊和空虚情绪,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样的模式才是养老的理想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区内老年大学所开班次涵盖电脑手机应用、养生保健、书法、曲艺、日语等多方面的内容,受到了老年人的一致好评。

  依托文化礼堂助力老有所乐

  走进甬江街道河东村文化礼堂,80岁的乌月琴正和河东村中老年文宣队的队员们一起排练新节目。进入暑期,甬江街道各个村里的大小文化礼堂都变得热闹起来,不仅时常举行孩子们的暑期实践活动,像乌月琴一样老年艺术团队也成为了农村文化礼堂里的常客,依托文化礼堂的资源,让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今年4月,甬江街道在“社会组织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基础上,发起“百姓show”进村文化礼堂(社区)活动,不仅让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走进农村,也让农村的文艺团队走进社区。“通过文化礼堂,我们可以享受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组织服务,比如手工包制作、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藏品展览、国画体验课等,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农村文化带到社区里去,让更多的城市居民看到我们河东村的节目和文化。”乌月琴讲道。

  甬江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依托社会组织发展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志愿团队,打造公益项目,开展多样活动,也是为农村和社区的老年群体提供满足精神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同样在慈城镇创新开展的“拾村文化”巡演活动中,老年群体也成为了“拾村文化”巡演活动的主力军。

  慈城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大批“民间高手”分散在全镇的各村、各社区,聚合成了近百支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从2017年开始,慈城镇创新开展“拾村文化”汇十堂巡演活动,根据各村特有的历史文化、村情村史、民风民俗,注重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汇演活动,满足了当地老年群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当地反响强烈。

  通过“群众文化群众演,文化大餐群众点”的形式,每年精选一批节目、整合一批团队、组团一批文艺演出到文化礼堂。如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半浦村有着令人惊叹的人文历史及建筑景观。慈城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骨干成员充分挖掘半浦村先贤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将他们搬上大舞台,举办以“重拾古村落文化”为主题的巡演活动,让老年村民清楚自己的文化家底,重树对历史的敬畏感。

  不仅如此,针对老年群体,文化礼堂主要根据传统节日开展活动,端午节包粽子,三八节、重阳节戏曲演出,平日里唱歌、跳舞、排练节目,文化礼堂常常热闹非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文化礼堂促进精神养老,多样的资源从源头上丰富了我们农村老人的生活,也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地度过老年生活。

  搭建多元平台实现老有所为

  近年来,区民政局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创造载体、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的发展。

  在慈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五位退休医生组建的全市首个退休医生健康养老工作室里,69岁的徐大龙医生和71岁朱书海医生正被多位老人团团围住,挨个给老人们量血压、把脉、看舌苔,一边询问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有无老年病和常服药品等,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个来访者的病例情况。

  此前,江北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在社区慰问走访时遇到了已经退休的徐大龙,谈起社区的养老、谈起老人的健康,两人碰撞出了共同的火花——“发挥余热,成立一个由退休医生组成的服务队”。

  排摸社区里退休医生的名单、打电话询问、上门征求意见,有了思路后,徐大龙和慈湖人家社区书记应国君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行动。不久后就集结到了另外四位退休医生,80岁的胡国民、77岁的陈凌生、72岁的方连曾、71岁的朱书海。“刚退休时,我就有想法找社区能否给我一个免费义诊为辖区居民服务的地方,没想到社区先找到了我,我当然义不容辞地的来了。”朱医生告诉记者。

  这只是老年群体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一个缩影。在慈城镇景明社区,社区里的退休老党员或退休的热心居民还组建了古城“580”工作室,开展志愿活动,深受辖区居民欢迎。

  今年70多岁的杜小意是古城“580”工作室的一名志愿者。杜阿姨说,自己年轻时就帮人介绍对象,时间久了,大家都很信任自己,退休后,自己就做起了“专职”公益红娘。和杜阿姨一样,鲁招娣和许定珍都有着一副热心肠,退休后,把公益红娘做得有声有色。社区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们成立了红娘工作室,邀请她们每周到社区为单身男女登记牵线。

  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老有所为”,就是发挥老年人尤其是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五老”的作用,譬如,在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志愿服务等,还可充当乡贤,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为振兴乡村发挥余热。“老年人有丰富的智慧、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也有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继续发挥余热的强烈愿望,我们要创造条件,满足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认可、获得社会尊重的精神需求,让老年群体老有所为。”

稿源 编辑: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