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交通发展印证江北巨变
http://jbxww.cnnb.com.cn  19-08-12 08:57 】 【打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新中国成立已有70年了。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富强了起来。若要问一个国家富强起来的标志,恰可以从交通发展中看出。“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说明了道路对经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据统计,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约为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公路、铁路、水运等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推动着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解放前,江北境内基本无公路;新中国成立后至1994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了63.7公里,以四级公路为主;此后,公路快速发展,总里程达到了224.36公里(含农村公路),在宁波市内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覆盖率为每百平方公里107.6公里。此外,江北的水运条件也格外优越,宁波港首先形成近代的江北岸。宁波的第一条铁路萧甬铁路孔浦支线于1933年在江北建成通车。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白沙支线、洪(塘)镇(海)线和专用线相继筑成。

  公路发展变迁:安全顺畅四通八达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以前江北道路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江北公路人紧跟时代潮流,紧握时代脉搏,发扬以路为业、以队为家、无私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历经艰辛和曲折,用智慧和汗水,一步步使得泥路、砂石路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告别了过去“晴天灰,雨天泥”的通行状况。

  让我们细数一下江北的交通设施经历的变迁。

  在江北,有两条高速公路经过,一条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接线工程,一条是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它们都设计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并根据江北实际设3个互通立交(慈城西互通、前洋互通、保国寺互通),3个收费站(慈城西、前洋、保国寺)。此外,宁波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是我区“四横八纵”公路干线骨架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路线全长6.43公里,分为东西向A段和南北向的慈城连接线两段。2006年6月开工,翌年12月底完工。

  329国道,对于江北人民而言并不陌

  生。它是从杭州至沈家门,经绍兴与余姚交界的五车堰进人宁波市境内,其中宁波境内段149.42公里,江北境内约5公里。

  G228国道,宁波境内全长211公里,江北境内17公里。宁波段起自嘉兴平湖杭州湾跨海大桥起点,沿线依次途经慈溪市、余姚市、江北区、海曙区、鄞州区、奉化区、宁海县,终于台州三门界接规划路。

  从汽车北站起,往西北经压赛、庄桥、东邵、洪塘、慈城、妙山入余姚境内,全长51.55公里,这条省道被称为61省道。早在1969年,筑成东邵至慈城段;1977年又筑通慈城至妙山段;1981年,余姚县交通局建成余丈公路,翌年筑通余姚至二六市段;1985年,江北和余姚分头筑通妙山至二六市段5.2公里。至此,宁波至余姚全线贯通。1996年,61省道江北段进行改建,改建路段全长19.2公里,其中双向6车道宽35米的沥青路面长17公里,双向4车道宽24.5米的沥青砼路面2.2公里。起自宁波环城北路西段,终于江北向上村(与余姚段相接),沿线经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和慈城镇。

  此外,在江北,经历了这几十年的变迁,县道纷纷崛起,有庄浦线、冯塘线、骆观线、骆慈线、寺慈线、慈浦线等共13条县道。

  如今,国道、省道、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群众出行安全、顺畅。当你来到江北,行走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汽车犹如在一条条绸带上来回舞动,公路两侧绿树成荫、溪流歌唱,仿佛人在仙境中走,车在画中游,不禁让人感叹现代化交通带给我们无比的畅快和美好。

  农村公路概况

  江北辖区总面积208.4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占8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公路基本无建设,以乡间小路为主。至2000年末,江北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多以砂石为主,部分临近城镇的路线,或穿村过镇的路段,铺筑有水泥混凝土和沥青等高级或次高级路面。

  2003年,区政府成立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以奖代补”政策,资金视工程量大小、技术难易,分别给予路基适当补助,桥梁工程给于全额补助,路面按投资额30%~50%给予补助,从而促使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

  这一年,江北农村公路已达等级且硬化的行政村有83个,通村率75.45%。其中属国、省、县、乡专用公路通村的行政村有53个,已达等级且硬化村道通村的行政村有30个。至2004年,江北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公路“三百”目标,即“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路面硬化率10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从2005年起,江北开始着手农村公路的网络化建设,启动一些中心村之间和其他行政村之间的网络公路建设。

  所谓“公路通,百业兴”,公路建设的发展,带动了江北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铁路发展变迁:经济动脉逐梦前行

  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首次突破13万公里,高铁总里程占世界2/3。2018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3.7亿人次,运量接近全球人口的一半。

  回顾江北铁路的发展,也是一段长长的历史。1910年6月15日,商办浙江省铁路有限公司倡募股款,兴筑沪杭甬铁路宁波至曹娥段;1912年12月,宁波至慈溪(今江北慈城镇)段修通试行;1913年12月,全段完工,并于1914年6月11日通车。宁波辖境东起槐树路,西至余姚马渚,途经今庄桥、洪塘、慈溪(今江北慈城镇)等地。1933年,萧甬铁路孔浦支线建成通车。抗日战争时期,铁路逐段拆毁、运输中断。直到1953年,政府逐段修复萧甬铁路,并陆续添筑新线。进入20世纪80年代,洪(塘)镇(海)线和专用线相继完成。

  说起萧甬线,老底子宁波人并不陌生。它东起江北槐树路,西至余姚马渚镇,沿线设宁波、庄桥、洪塘、慈溪(今慈城)、叶家、丈亭、蜀山、余姚、马渚9站,全长59.02公里。

  在新中国成立后,萧甬铁路在原路基上分段重建,1956年萧甬线重建通车,先通至庄桥站,1959年通至宁波站,今江北区境段长18.2公里。2001年12月,萧甬铁路复线全线拉通,萧甬铁路洪塘至宁波段复线和洪塘编组站峰前到发场全线拉通。2002年1月完成慈城至庄桥区间复线改造;4月,洪塘编组站到达场建成;5月,洪塘编组站全部建成;6月,萧甬铁路复线全面竣工投入运营。

  此外,江北境内铁路还曾有孔浦支线,它自槐树路今江北公园处至孔浦,全长3.92公里,系原沪杭甬铁路甬曹段支线。1938年被拆毁,今尚存铁路桥梁遗迹。白沙支线南起庄桥,北至压赛堰,连接宁波铁路北站压赛堰货场,全长5.14公里,属萧甬铁路支线。1958年2月1日通车营业。洪镇线西起洪塘后张村,东至镇海,全长21.83公里。该线为单线,年设计通过能力400万吨。1990年,全线有桥梁21座,道口52处。

  曾几何时,江北的货运、客运繁荣,货物从江北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千帆历尽,回首过往。

  宁波站曾建于1912年,是如今宁波南站的前身。原址位于槐树路(今江北公园),客货兼营。1936年易名为鄞县站,曾有站屋及候车室等8间,建筑面积467平方米。旅客站台3座,还有货物雨棚、货物仓库、码头、水塔、抽水机房、煤栈、蓄水池、水井各1座。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后,车站被日军炸毁。1955年重修萧甬铁路时,将其移至宁波南门新建,故名宁波南站。

  宁波北站也就是江北人口中的老北站,对于它的记忆,应该追溯到1953年,当年萧甬铁路萧山段至曹娥段修通,同年6月通至余姚,年底通至庄桥。为了方便白沙码头货物的装卸,1957年开工建设铁路货运北站货场,并于1958年2月1日建成运营。其位于江北白沙、滨甬江,系白沙支线终点。在当时,它是我国东南沿海最为重要的铁路货运站之一。

  原铁路货运北站有2个整车货场,分别位于江北区人民路东侧的白沙货场和环城北路北侧的压赛货场,总占地约506亩。有正线1条、到发线5条;站台9座,货物装卸线18条;另有专用线18条。仓库17座;露天库区33511平方米,其中集箱区8652平方米、笨重区12335平方米,散堆装区12524平方米;军运站台3个。自投入使用以后,铁路货运北站货场在水路转用、公铁联运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北站所在位置与城区发展规划中的功能定位不符,“将火车北站迁出市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经过多方努力与考量,最终于2008年12月24日达成搬迁协议。它的搬迁,是时代的需要,也让江北这片土地重获发展的力量。

  水路发展变迁:千帆历尽走过沧桑

  北连慈溪濒临杭州湾,西傍宁波中心区域三江口,东接镇海通达甬江口,东南与北仑港相望,江北的地理位置和水运条件十分优越。唐长庆元年(821),明州治所自小溪迁至三江口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江北的水上运输迎来了发展时期;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划江北岸为通商地点,从此逐渐形成近代宁波港。民国时期,随着轮船业的进一步发展,石磡码头逐渐被钢质浮码头取代,江北港口得以较大发展。目前,江北沿江港口是宁波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江北港口也称为宁波港,亦即宁波市区老港;1980年10月后,宁波港、镇海港、北仑港“三港合一”,统称宁波港,原宁波市区老港遂改称为宁波港区。1991年末,港区共有500吨级及以上生产性泊位39个;仓库11座,堆场15处,有各类装卸机械119台,年操作量235万吨。货物吞吐量157万吨,旅客流量327.9万人次。

  宁波港区位于甬江、余姚江、奉化江的汇合处“三江口”一带,系河岸港。岸线起讫点:北岸,西起新江桥,东至镇海港区,长21公里;南岸,西起灵桥,东至北仑区金鸡山北侧,长22.15公里。港区设3个作业区,其中中马作业区和白沙作业区位于江北辖区。中马作业区亦称第一作业区,宁波港客运站所在地,位于外马路甬江沿江段,码头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主营客运,兼营货运。白沙作业区亦称第二作业区,位于白沙路甬江沿江段。码头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以装卸煤炭、化肥、木材等货物,中转物资为主,兼营集装箱运输。

  客货运码头在当时的江北也竞相添筑,1844年开埠之后,先以修建石磡式码头为主,继之为木质乃至钢质浮码头所取代,宁波港港址亦向下白沙沿甬江一线位移。1874年,轮船招商局宁波分局筑成栈桥式铁木趸船码头,定名江天码头,靠泊能力由1000吨级扩建到3000吨级,时为宁波港靠泊能力最大的码头。新中国成立后,码头收归公有,并逐渐修复。1958年建成白沙水陆联运码头,靠泊能力达6000吨级。

  客运码头位于甬江北岸外马路,主要承担宁波至上海、宁波至浙江沿海地区旅客和部分物资运输。系宁波港最大客运码头,有3个3000吨级泊位,自甬江上游三江口起编号为中马5号、中马6号、中马8号泊位。中马5号泊位于1976年建成,年通过能力71万人次;中马6号码头于1978年建成,年通过能力70万人次;中马8号泊位于1985年建成,靠泊能力3000吨级,兼营货运,年吞吐能力客运130万人次,货运12万吨。

  曾屹立于外马路的宁波港客运大楼建于1954年,1980年移至中马路客运大楼,由主楼、副楼、塔楼和地下室4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9575平方米,共有4个候船厅,一次可接待旅客3000人。随着公路、铁路客运的迅速发展,水上客运业务急剧萎缩,终至停航。客运大楼现已改建为宁波市美术馆。

  年过八旬的老李头细数着,从靠小马拉车出门到如今飞机高铁跨越千里的沧桑变化。他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这都是新的时代到来。交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70年风云激荡,旧貌换新颜。70年,在新中国成立号角的催征下,一座座破败的小村落,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一条条破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纵横交错公路系统。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秀。未来,还有更多的70年,需要去拼搏,去奋斗,去开拓;还有更多的宏伟蓝图,需要去构想,去描绘,去践行。

江北大道慈城穿镇段(现在)。 江北大道慈城穿镇段(过去)。 北外环与机场路互通。 江北农村的林荫大道。
稿源 编辑: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