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江北新闻网  >  江北要闻
“风筝之乡”庄桥有一群“追风筝的人”
http://jbxww.cnnb.com.cn  19-04-18 11:09 】 【打印

  阳春三月,东风微起,草长莺飞,又到了“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时节。虽然现在许多风筝都已经是工业化批量生产了,但手工制作的风筝因其牢固、精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仍在广大放风筝爱好者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风筝制作之乡”江北庄桥,就有好几位技艺精湛的风筝制作老手艺人。

  73岁的郭国民算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临近退休时他才爱上做风筝,一做就是20多年。劈竹下料、裱糊、绘图上色……做风筝不仅靠技艺,更讲究耐心。一个两平方米大的阳台是郭国民的创作空间,桌上铺满了工具,墙壁上挂满了他亲手做的风筝,几乎是一个风筝世界。他的风筝形态各异,多是应了当年的生肖或是时下的热门。20多年来,郭国民做了100多只风筝。每只风筝一完工,他就会与妻子去屋后头的田里试飞。“我还是喜欢管它们叫鹞子,像叫小名一样,亲切!”郭国民笑着说。

  这么多的风筝里,郭国民最喜欢龙鹞,至今他还保存着两只,长度分别为40米和60米。他透露,龙鹞和普通的风筝不同,因为“画龙贵在点睛”。活动的龙眼加上黑白的色彩碰撞,可以使整个龙头更有精神。除此之外,龙角、龙牙、龙眼都需要使用泡沫塑料板打磨而成的,最大程度降低龙头的重量。

  “说起我的启蒙老师,还是要数庄桥童家村的陈义梅师傅。”郭国民告诉记者,50岁时,他去童家村钓鱼偶然邂逅了一只在天上飞的龙鹞。巨大的风筝令他叹为观止,也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而这只龙鹞的主人陈义梅,便成了郭国民的领路人。

  1984年,陈义梅从原庄桥棉纺厂退休,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风筝制作上。他四处托人购买风筝制作的相关书籍,甚至不远千里从山东购置,反复翻阅,反复调试,凭着自己的喜爱和钻研,陈义梅的制作手艺越发精湛纯熟。直到90岁高龄,陈义梅还在钻研风筝制作技法,并坚持每天给徒弟上课4小时。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传承人、“风筝大王”邵国强也是陈义梅的徒弟,与郭国民师出同门。邵国强对风筝的装饰有自己的讲究。十几年前,邵国强做过一只大龙风筝,龙身骨架边上的两排鸡毛就颇费心思。“我托市场上卖鸡的人帮我留下鸡毛,又到处托农村的亲戚朋友,要活杀公鸡的尾毛。鸡毛洗干净、晾干,再挑其中好的用来做风筝。”邵国强的“讲究”曾吸引了一位来宁波演出的瑞典女音乐家上门求购。女音乐家一口气挑了五六个风筝,邵国强要了92元钱,对方惊呆了,拿出了一张100元,反复说不用找了。邵国强不答应,硬把8元钱塞了回去。“外国人喜欢我的手艺,我这自豪感,多少钱也买不来。”这些老人们用精湛的手艺和不熄的热情,让庄桥这张“风筝”金名片更加闪亮。

  近年来,庄桥通过创立风筝协会、成立风筝艺术馆、设立风筝传承基地以及建立风筝主题广场等措施,巩固风筝文化成果,永葆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从1999年接受陈义梅老先生的提议举办放风筝比赛以来,我们每年都会举办春秋两季风筝培训班及放飞活动,不仅深受老一辈人的喜欢,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很多年轻人表示,带孩子放风筝,不仅促进亲子感情,更是重温童年的快乐,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庄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稿源 编辑: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