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就是查看各个养菌大棚,把已经发白成熟的菌棒挑选出来。”在贵州册亨冗渡镇岜院村一处养菌大棚内,55岁的村民郑德秀正在仔细地筛选着成熟的菌棒。她没想到,去年8月份才来到菌棚上班,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挣了近万元的收入。
来之前,郑德秀在家养猪,一年到头,家庭收入还不到3000元,属于村里典型的贫困户。而如今,她靠着在菌棚工作,成功地带着整个家庭脱了贫。
像郑德秀家一样,冗渡镇的岜院村和冗贝村今年将有120户家庭能够实现脱贫,脱贫的关键就在山岙间那一排排黑色的养菌棚里。
500万元帮扶好项目
适宜的自然条件,让冗渡镇具备了培育高品质黑木耳的潜质,而且黑木耳的经济价值是传统农业的5倍以上,这让当地百姓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7年,在冗渡镇岜院村“两委”的牵线下,贵州万峰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岜院村。冗渡镇党委组织委员柏文玖告诉记者,第一年公司就投入了230余万元在岜院村赵家湾组建立了黑木耳种植基地。
贵州万峰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伟告诉记者,虽然黑木耳品质如预期一样,但由于公司刚起步,资金短缺租不到土地,生产规模小,第一年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正当郑伟在为钱发愁的时候,来自宁波江北的一笔帮扶资金让他看到了希望。
去年,江北区政府相关人员怀揣着对口支援资金,来到册亨县考察,看到了黑木耳项目的潜力。“不盲目引进新项目,谨慎选择已有好项目,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江北区对口支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区政府制定了帮扶冗渡镇黑木耳生产种植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500万元帮扶资金,如雪中送炭,解决了郑伟的资金难题。不仅如此,江北区对口支援办还送来了人才队伍,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黑木耳产量、基础设施建设、黑木耳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了专业的意见和帮助。
1亩土地能挣1.36万元
好项目有了足够的发展资金,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带领当地百姓脱贫,一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被引进。在这种模式下,万峰谷公司提供菌棒、技术、保底回收,村合作社提供养菌大棚、土地流转、现场组织生产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合作分成。
紧接着,500万元帮扶资金被合理分配。岜院村和冗贝村合作社将其中的26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和养菌大棚、喷滴灌、菌棒架子等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当地覆盖喷灌系统的种植基地已扩大到了142.5亩,建成200平方米钢架棚90个,100立方米蓄水池4个。有了这些配套设施,万峰谷公司大展拳脚,去年一口气生产了72万棒菌棒。
村民王安益共有3亩地,其中1亩流转给了岜院村合作社。合作社把喷滴灌、菌棒架子设好后,他就向万峰谷公司领了6000棒菌棒。“一棒产出0.2斤黑木耳,6000棒就能产出1200斤,万峰谷公司以28元一斤的价格回收,就可以卖出3.36万元。”王安益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初领的菌棒,实际是2万元,扣除后我就能挣到1.36万元。”
岜院村和冗贝村的许多贫困户与王安益一样,通过流转土地、菌棒“赊账”的方式种植起了黑木耳。“菌棒‘赊账’的钱,其实就是江北帮扶资金支援贫困户的钱。”柏文玖告诉记者,除去村合作社的260万元,剩下的240万元则用在了冗渡镇120户精准贫困户身上,每户2万元。“之所以不是把钱直接送给贫困户,而是用来抵菌棒钱,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
产业壮大带动就业
企业发展了,用工需求也大了,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多了。2017年,万峰谷公司的用工人数,算上管理人员和临时工只有33人,2018年就增加到了70人,预计今年能增加到130人,为广大贫困户带来了福音。
51岁的贫困户莫荣花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深圳打工,她和老伴就成了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也没有什么技术,对于她来说,村里适合的就业岗位很少,只能务农。看到黑木耳种植基地搞得如火如荼,她应聘成了万峰谷公司的短工,做些菌棒搬运、扎孔、采耳等季节性工作,每天能拿到80元的收入。
“这活轻松,我们都很乐意干。”莫荣花说,虽然钱不多,但总归手头宽裕了一些,“以前没有活干,感冒了想买点药的钱也没有。现在这个黑木耳厂开起来了,活也多了很多,有活干的时候就很开心。”
黑木耳种植项目运作起来后,万峰谷公司、冗渡镇村集体和贫困户建立起了利益联结关系。万峰谷公司免去了扩大基地的资金压力,年产值可达到720万元;两个村合作社把养菌大棚租给公司,除掉投资成本和分红给贫困户后,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而贫困户则通过黑木耳种植和就近就业实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