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让自己的生命永不落幕,行如其名,他真的做到了。9月16日,83岁的王永生教授安然离世,但他用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光和热继续留存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王教授捐献了自己的遗体用作医学研究,一对眼角膜也将使多名眼疾患者重获光明。据了解,这是我区第四例遗体捐献。
时光回到2014年,王永生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和角膜捐献志愿者。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缘于大半辈子和医学的不解之缘。
从小立志学医的王永生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就读医疗系。1958年他去了青海塘格木农场改造。在农场的19年间,他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从医生助手成长为草原名医,负责着300多人的健康。1980年平反后,他留在了青海医学院当老师,之后又去法国和英国留学。等他回国时,恰逢宁波大学成立,学校希望他能成立医学院,可是因为资金问题,会六国语言的王教授又成为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的一名教师。直到退休前夕,宁波大学医学院才开始建设,他不仅积极参与筹建,退休后还在医学院上了一年的课。“像宁大这样的教学单位,每年需要20具遗体用于教学,因为数量紧张,8名学生解剖一具变成20名学生解剖一具。”心系医学教学的他渐渐在心中就有了一个念想,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遗体和能用的器官都捐献出来。说服家人后,王永生三个字被郑重地签署在了遗体和角膜捐献登记表上。
“王老师真的实现了‘三光’,人光、钱光、书光。”王永生的爱人崔老师回忆起老伴的一生,也是满目的钦佩。患病的十多年间,他换了2次心脏起搏器、安装了5个支架、脑梗3次,还患癌症。即使背负着巨额的医药费,王永生还不忘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希望孩子们有书读,读好书。
其实在登记成为遗体捐献者的同时,这个与书相伴一生的老教授,还捐出了自己从国外带来的珍贵藏书,137册外文图书被送往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资料室,编号、入库后,这批几近绝版的图书向全院师生开放。
人已经登记、书也已捐光,让王永生放心不下的还有同校的退休独居老教授。“学校公寓里还居住着其他对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学有着巨大贡献的老教授,王老师在自己重病期间,仍不忘时时照看他们,走之前,他还嘱咐我和子女们要继续照顾他们,他才走得安心。”崔老师说道。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王永生教授在走完人生道路后,又用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延续着自己对医学和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