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江北新闻网  >  社会新闻
长三角圆桌③ | 长三角如何实现创新共赢
http://jbxww.cnnb.com.cn  18-03-18 12:50 】 【打印

  

  

编者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也已经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创新引领,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而努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全国两会上,如何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合作,成为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代表委员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浙江日报与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安徽日报联合开设“长三角圆桌”专栏,邀请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代表委员进行讨论。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浙江日报记者王坚颖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一条走廊撬动区域协同创新

  企业上新产品,经常需要使用大型检测仪器。如果资源无法共享,企业就得自己掏钱买仪器。仪器昂贵但使用频率不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这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烦恼。怎么破?

  在嘉兴,这已经不是问题。根据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嘉兴市政府三方达成的协议,上海78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实验室等总价值过百亿元的大型科研仪器以及超过20万项的检测检验服务,纳入了嘉兴科技创新券补贴范围。

  道明采访主题——长三角如何实现创新共赢,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随即给记者分享了嘉兴的这个案例。在刘锐代表看来,嘉兴此举,打破了行政壁垒,实现科技创新券跨区域全面使用,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互利共享。

  近年来,长三角各地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比如,在科技部指导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建设“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有效减少了区域内科研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尽管如此,跨省的协同创新发展,在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方面仍存在很多壁垒。”刘锐代表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等,让刘锐代表感到,“长三角一体化一定会加速。”

  长三角一体化,刘锐代表最关心的是创新资源的协同。在她看来,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大家各有优势。浙江嘉兴、绍兴等城市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上海等科研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提供科研成果的试验场。比如纺织行业,各企业不断地向学术界提出关于材料学、纺织技术和激光技术的新问题,产业持续旺盛的需求能牵引科研的不断发展。

  “当然,要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光有产业合作还不够,深层次的制度合作是未来的方向。”刘锐代表告诉记者,早在2016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就提出打造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构想,引起广泛关注。

  眼下,浙沪正协同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合作。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共同制定中。而作为协同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浙沪已于去年7月就共同推进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签署了相关协议,双方将联手打造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的大平台。

  在刘锐代表看来,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提出“生而逢时”。她认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通、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大通道。

  自从打造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构想提出以来,地方创新实践层面已取得可喜进展,共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已成为沪浙两地发展的共识,但由于是跨省市的协同创新发展,仍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光靠地方政府推动是不够的。”这次参会,刘锐代表带了关于加快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她建议,从国家层面将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这一地方创新实践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试点项目,并予以立项支持。“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域,唯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打破行政藩篱的束缚,发挥合作互惠的协同优势。”

  她还建议支持在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地带进行重大科技创新布局;支持在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地带对重大科技产业发展平台进行统筹整合提升;支持培育具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整合配置能力的第三方创新服务机构。

  “尽享天时地利人和,假以时日,相信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一定会成为创新的‘发动机’。”刘锐代表对此充满憧憬。(浙江日报记者刘乐平)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容川。安徽日报记者徐国康程兆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容川:共谋共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随着长三角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内的协同创新举措逐步推进,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容川表示,要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区域协同创新布局;推进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共同利用创新资源和成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王容川代表进一步阐释说,要注重加强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各省市各类科技、人才、产业规划对接,共同研究谋划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内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已有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发挥更大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合芜蚌、苏南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互动,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创新服务联盟,共同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生态。

  “长三角地区省市于2016年共同签署了《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迈出的重要一步。”王容川代表说,要实施好协议,深化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以及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条件保障等共享平台建设,逐步构建长三角地区技术要素的网络化对接平台。长三角地区积聚了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优质的科教资源,要充分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依托各地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探索建设跨区域的功能型平台,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形成创新合力。近年来,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国家授权的各项改革政策落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发展各有侧重,要推动创新成果的转移、交易,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创新发展。”王容川代表建议,要努力实现区域内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技术经纪人队伍等资源共享共用,促进技术转移、交易、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要注重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功能,鼓励区域内大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优化创新项目孵化服务,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协作。

  王容川代表表示,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既要靠市场,也要靠市长。”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协调,提供有力政策支撑。要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强化创新政策协同,探索完善地区间规划衔接、生态补偿、项目协调等工作机制,携手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国际性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创技术发明的重要策源地、新经济新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安徽日报记者朱胜利)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创新共赢,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创新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高频词。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以开展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一深化四提升”专项行动,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大幅跃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创新型省份建设站在了新的重要起点。

  在王秦代表看来,创新合作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主流趋势,只要大家聚焦各自优势领域,就可以避免低水平竞争;只要大家加强协作交流,就可以避免无序竞争,从而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向纵深拓展。

  长三角各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在王秦代表看来,这就要求坚持系统化思维,加强统筹谋划,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推动各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理念全方位开展创新合作,力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同时,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首创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科技服务一体化、“创新券”通兑通用、共建共享科技基础设施和创业创新载体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长三角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和问题,王秦代表觉得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创新合作受限于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格局,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有效支撑区域合作;二是客观上还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状况,导致科技资源不能实现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三是区域创新体系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要素流动渠道还不够顺畅,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还不够系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整体创新效率提高和创新能力提升。

  王秦代表表示,江苏将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区域,以创新引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他建议——

  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合力推进共建共享跨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创新协作,协同布局若干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对接融合,协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

  加快创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共同推进长三角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技术、资本和产业市场联动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扩散,打造最具活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集群。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持续实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合作项目,合力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落户长三角。深化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文献、专业技术服务等共享平台建设,试行开展长三角“创新券”跨区域兑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互利共享。

  不断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环境。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创新主体之间科技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协作网络,加强跨地区行政执法,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加强协同创新战略研究,围绕协同政策、运行机制以及协同创新效果评估等开展前瞻性战略研究,提升政府决策支撑能力。(新华日报记者任松筠)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解放日报记者张海峰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打造科创高地,助推新一轮经济腾飞

  作为世界高科技创新的高地,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拉动了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对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建议,在长三角打造科创湾区,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能否打破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行政管辖?”黄震委员建议,打造长三角科创湾区,并以此作为“牛鼻子”,推进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形成具有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的长三角城市群,助推长三角新一轮经济腾飞。

  黄震委员表示,长三角聚集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一流的大学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一流人才,为高科技企业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同时,长三角湾区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也十分优厚。黄震委员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上海的青浦、松江和金山等工业园区,都是我国经济与高科技企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已入驻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此外,充盈的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也将对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这些作用是银行无法替代的。”

  “如果能打造一个共同的科创高地,‘不分你我’,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畅通流动与共享,把优质的创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全吸引过来,就能建成中国的硅谷。”黄震委员说。

  不过,上海与周边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一体化进程,目前还有不少障碍。“主要还是‘各自为政’,实际上就是行政区域划分。”黄震委员认为,目前三省一市还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跨行政区资源配置困难,人才的跨地区流动也尚不充分。“交汇边界变成了‘隔离带’,成了发展的洼地。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黄震委员说。

  因此,他认为,长三角科创湾区的建设,关键是要建立全新、高效的跨省市协调机制,在湾区内实现科技、资本和土地资源共享。三省一市可共同制定土地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快捷公共运输系统和服务体系,探索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人口流动的制度阻碍。同时他还建议,要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培育科创沃土,努力使长三角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最具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需要三省一市共同努力,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协调机构。”黄震委员认为,打造长三角科创湾区,将使三省一市真正融合在一起,劲往一处使,走向一体化,使科创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将助推长三角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龙头。

稿源 编辑: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