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为“两弹一星”装上“电子心”的大师走了 追忆江北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
http://jbxww.cnnb.com.cn  18-01-05 09:40 】 【打印

  2017年12月19日,一个寻常却并不普通的日子。

  一位一心只想为祖国解决世界级难题的长者;

  一位只怕自己时间不够用,来不及做到更好的长者;

  一位总有人劝他歇歇,自己却从来不敢懈怠的长者;

  一位把所有荣耀和成就放在身后,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的长者离开了我们。

  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先生。

  童志鹏,1924年出生于慈溪(今庄桥街道童家村),是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长者,追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

  本版文字整理 朱圆

  投身国防事业年轻时满怀爱国情怀

  青少年时期,童志鹏在星荫小学(现为海曙中心小学)、效实中学就读,194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最热门的电子专业,4年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1950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婉拒了留美的高薪工作机会,决心回到祖国。为方便离境,童志鹏放弃了在美国的全部家当,随身只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童院士并没有想到他学的这门技术很快有了用武之地。“当我们回国的时候,我到电子工业局报道,后来,单位派我到天津712厂,天津无线电厂去帮忙工作,这个时候,抗美援朝开始了,迫切需要一个手持无线电,就是非常简单的一种步谈机,机子上有一个控制按钮,只要一按,它就发出信号,一弹开就接收信号,这是指挥员指挥士兵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主要用来发布命令的,当时营、连、排需要用到大量的这种装备。”童院士讲述道。

  童院士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修改,突破了原材料的缺乏和当时中国电子元器件的落后,生产出了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谈机——702步谈机。童院士对当时的情景依然难以忘怀,“当时一下子就生产了8000部,部队等着用,从工厂直接运到战场,足以看出这个步谈机来得多么及时。”那时童院士研制的步谈机相比于美国粗大、笨重的机子来说,具有更加轻便,易操作,信号覆盖范围更广等优势。

  1956年,童志鹏参与了“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微波中继通信接力机和我国第一代机载火控雷达。

  为满足国家对无线电通信方面的需求,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1972年,童志鹏被派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按照中央要求,圆满完成了有关电子测控系统调试任务。1974年,童志鹏担任卫星通信工程测控系统总体任务负责人,期间主持研制的测控系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年逾古稀勇攀“珠峰”俯身研究平流层飞艇

  童院士在他70岁的时候开始关注平流层飞艇,因平流层飞艇项目集军事意义和商业意义于一身,童院士急于把脚步赶在世界前列。殊不知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研究就研究了二十多年,一直研究到生命的尽头。

  “平流层飞艇的研制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高空侦查的方面它可以填补卫星和飞机空白,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在现代战争中,居高临下的空中侦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童院士在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道。“我们现在有东海防空识别区,如果没有侦查装备布置在这里,区域会形同虚设,假如有国家趁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偷袭我们,我们只能被动挨打,所以必须有这个东西在上面与地面的一套武器系统配合,如果我们有了平流层飞艇,本身就有威慑手段,这是战略性的威慑手段,只要敌方飞机飞到平流层,我们就能发现。”

  平流层飞艇可以突破燃料的限制,能滞留在空中达几年之久,这就是为什么平流层飞艇对童院士乃至世界来说如此着迷。2015年12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平流层飞艇进行了首次试飞,在这领域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心系桑梓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童院士心系桑梓,热爱家乡。据原江北区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负责人谢振声回忆,1999年9月,童院士来甬参加“宁波籍院士故乡行”活动,15日下午在电信大楼为宁波科技工作者带来了题为“数字电视及相关网络产业化发展”的精彩报告,并在月湖景区的“宁波籍院士林”中,和一位少先队员一起种下了第8号银杏。次年他受聘任江北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来家乡考察,为江北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2004年7月31日至8月7日,宁波市举办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纪念邓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指示发表20周年大型活动(简称“双纪念”活动)。童院士应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出席了“双纪念”大会。在院士林,他看到自己种下的银杏已经成大,就用家乡话充满喜悦地对记者说:“五年过去,原先的幼苗已经长大,而家乡的变化也日新月异,让每一个宁波人都感到自豪和快乐。”他还应邀去宁波工程学院共商发展大计。

  2009年4月23日,童院士来甬为宁波大红鹰学院作“平流层平台及其信息系统”报告,还去庄桥童家村参观旧居,到村委会进行座谈,应邀为家乡题词“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希望家乡科技事业日新月异,勉励学生们树立人生目标,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童院士曾多与我区贝斯特航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的领导和科技人员进行深入交流,鼓励企业多申报专利,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市场。

  2010年5月18日,童院士出席江北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受聘担任区科协名誉主席。童院士曾为宁波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院士情怀》题词:“进取为乐,先苦后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

  记忆中的童老:他始终对事业全身心投入

  王积鹏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王积鹏曾在童志鹏院士的领导下,全程参与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项目方案的提出与研制。回忆起与童院士的过往,王积鹏满是深情。

  童志鹏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品质:一是坚定的信念,为国家、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二是百折不挠的精神;三是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时机,厚积薄发。这三个品格与红军长征和“两弹一星”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童志鹏在上世纪40年代学的是最时髦的专业Dou?bleE(电子与电气),他是从超短波电台一点一点干起来的。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时研发的这些装备系统在当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整个军事电子信息领域他都涉猎。而在某一个专业上,他又会研究很深。

  在一些战略的手段和措施的研究上,童志鹏往往能很敏锐地抓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能够团结全行业的老专家们,一起把这个事做起来。他的战略思维,来源于他在我国军事电子研究领域六十余年的积累,更来源于他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时刻牵挂,这使他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

  二十多年前,我每天往往是被童志鹏的电话铃声给叫醒的。天一亮他的电话就来了:这个事昨天晚上怎么想的,今天咱们应该怎么干……技术的本质在于交流,很多事就是通过讨论才能不断深入。他就是这种事业心,和这样一种使命感,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相关链接

  江北籍院士风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在江北的热土上,至今已有包括童志鹏院士在内的8名院士。他们不仅是江北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谈家桢院士

  谈家桢院士,1909年9月15日出生在慈城镇。谈院士从事遗传学教学科研逾60年,是中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亚州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研究和果蝇细胞遗传图的构建及种内种间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一颗国际编号为“3542”的闪亮星辰已在1999年9月命名为“谈家桢星”。

  颜鸣皋院士

  材料科学家颜鸣皋院士,1920年6月12日出生于慈城镇,颜院士是我国航空材料研究创始人之一,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钛合金研究室。他系统开展高温合金、钛合金及其他新型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航空用钛合金系列,获得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多项,其中有航空航天部最高奖励——航空金奖和2001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余松烈院士

  作物栽培学专家余松烈院士,是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奠基人之一。1921年3月出生于浙江慈溪(现属江北区)。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为我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1976年在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千克高产记录。到1991年,在全国累计推广达10690万亩,增产小麦44.6亿公斤,节约种子10多亿公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敬熊院士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院士,1921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镇海压赛堰(现属甬江街道)。陈院士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59年最先提出Maxwell方程的直接求解法,在地空导弹研制中解决了其部件的关键技术。其中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设计的天线系统误差关键技术的解决,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著有《电磁理论中的直接法与积分方程法》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儒泳院士

  生态学家孙儒泳院士,1927年6月12日生于江北岸浮石亭。他长期从事生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孙院士是我国兽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其中对鼠类雄性繁殖强度的研究和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独创性。著有《近代的生态学》、《生态学基础》等,撰写或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等学校教材约20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亮年院士

  无机化学家计亮年院士,祖籍鄞县北郊镇湾头(现属甬江街道)。计院士长期从事配位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在人工核酸酶体系、氧化酶体系、超分子体系及其光电特性研究领域,完成国家基金和省部级基金科研项目16项,解决了国际学术界一直未能解决的多项难题。1982-1983年,他在美国西北大学F. Basolo院士研究组任访问学者时,首次从实验上证明了“茚基效应”,这项成果为用廉价金属锰代替贵金属作为氧化均相催化剂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国内外有近千篇文章和专利引用其研究成果,200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童坦君院士

  生物化学家。1978年被教育部选拔为中美建交前首批访美学者,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童院士主要从事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系统揭示了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发现并克隆了多个衰老相关新基因并进行了功能研究。

稿源 编辑: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