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正文
春风化雨 百年树人
http://jbxww.cnnb.com.cn  17-12-13 09:20 】 【打印

  引言

  从1857年中国大陆第一所女子学校——崇德女校,到槐树路小学,再到如今清河路上的江北区实验小学,可谓宁波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11月20日,江北区实验小学校史馆开馆,以“溯源,我们从这里出发”“回望,我们在艰苦中创业”“盘点,我们在改革中发展”三个板块,呈现这所小学自1857年以来,160年校史的珍贵记忆。

  1857——2017,160岁的江北区实验小学,可能是宁波市最古老的小学了。它就像一位慈祥老者,留存着百年育人的珍贵记忆,看着曾经就读的学生一个个成就,也看着如今一代代学生不断成长。

  追忆160年校史印记

  “崇德”育人不忘初心

  “我们查看了很多史料,这所学校的前身是英国传教士马利姑娘(Mayr.Ann.Alersey)来甬时创办的宁波女塾,是宁波乃至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所女子学校。”江北区实验小学校长傅俐俐告诉记者。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马利姑娘在姚江北岸槐树路上首创女塾。当时,女塾开设圣经、国文、算术、地理等课程,也开设缝纫、刺绣等女红课程,帮助女学生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1851年,马利姑娘将学校搬迁至祝都桥,今尚书街东端。

  1857年,马利姑娘将女塾与美国传教士柯夫人设立的另一所女子学校合并,合并后学校名为崇德女校。之后,崇德女校不断扩大,拥有小学部、中学部,但校址一直在槐树路61号。江北区实验小学把这一年作为学校的起始年,从此延绵至今,长达160年。

  其间,1923年,崇德女校中学部搬离,留下的小学部改名为崇德小学。1931年,崇德小学扩展为由七个班级六个年级的完全小学,有学生250名。

  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生于宁波的屠呦呦,曾于1937年至1941年就读崇德小学。2015年10月,以发现青蒿素的成就,屠呦呦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作为宁波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曾任中共宁波支部、支联、地委书记、地委民运委员等职务的杨眉山,1921年夏赴宁波,任中学国文教师,1922年转入崇德女校任教,并兼圣模女校教师。在好友张秋人的宣传、影响下,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在教学中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宁波期间,学校由日伪维持会接办。1945年,抗战胜利,由教会收回学校,男女生兼收。1951年9月21日,宁波军管会(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崇德小学,改名为宁波市槐树路小学。学校共有7个班级,351名学生,10名教师。

  1985年,经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名为“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成为宁波市首批冠名“实验小学”的学校,这也是宁波市区最早的一所实验小学,这个校名沿用至今。

  1994年,学校在区文教局和市科教所联合支持下,成为宁波市第一所双语实验小学,开设英语课,实施小班英语教学模式。

  1999年,学校合并江北区西草马路小学。2004年,学校由江北区槐树路搬迁至江北区清河路168号。2015年,学校合并江花小学。目前,学校拥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0亩,在校学生2000余名,教师140余名,为江北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六年制公办小学。

  虽然名字几经变化,但直到现在,江北区实验小学仍旧围绕“崇德”核心文化,明确“崇德致远、笃行致知”校训,以“崇文化人,德润童心”的办学理念,以德治校,立德树人,树立“崇德”这个百年品牌,这也是学校建设校史馆的初衷之一。

  在老照片中找寻往昔

  师生用一万多块积木还原校舍最初模型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校长傅俐俐说,全校师生以感恩的心投入寻根崇德的活动中。一些退休老师、校友们捐出了珍贵的老照片、奖状和一些老物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学校的发展,该校向全体学生发出召集令,让学生用乐高积木拼搭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校舍的模型,在校史馆入口展示。

  建立校史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不过,和大多数百年老校类似,江北区实验小学在寻找学校史料的过程中十分艰辛。

  在校史馆里,一座乐高玩具拼成的老校舍引人关注。据介绍,这是全校师生根据退休老教师、老校友捐赠的照片制作、复原的模型。其中,两名退休教师提供的两张老照片,恰好记录了第一代校舍正、反两个角度,为还原老建筑提供了可能。

  老照片是新中国成立前拍的,退休教师张文椒的母亲当时在崇德小学任教。可惜作为背景的校舍,只拍到了一半。另一张照片由张志明先生提供,是他在初中毕业时的留影。同样,也只记录了一部分校舍,无法很好地还原校舍。

  为再现第一代校舍的样貌,学校找来老校友、设计师,根据老照片及口述,一点点手绘校舍的样子。经过几个版本的反复修改,终于画出了早已消失的老建筑。从黑白照片到彩铅手绘,再到3D建模,最终用1万多块积木“还原”了第一代校舍的样貌。

  “这是一个回溯历史、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校长傅俐俐介绍,为还原三代校舍,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模块搭建社团。借此,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母校,不忘初心,同时也让老建筑焕发新生,融入新生代的创造力。

  在珍贵的老照片中,有几张照片体现了当年教师的风采。其中,二十世纪50年代,现代画家、教育家潘天寿的侄子——潘为民在校任美术老师;以校为家的体育老师——胡为华,带领学生在市区乒乓球、田径等体育项目竞赛中获得佳绩。

  继往开来 薪尽火传

  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江北区实验小学以“培养学生具有包容的心、勇敢的行”为育人目标,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开展“充满真情、体现细节、洋溢童趣、富有文化”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成长。

  “我是智慧小能手”科技月系列活动在学校已经举办了十多届,通过开展环保小制作比赛、空模车模社团挑战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在自己喜爱的各项活动中触摸科学,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计算机编程选手,几乎垄断了江北区历届的一等奖,在全市大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中英双语是学校的特色,学校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届“我是英语superstar”英语节系列活动,以此提高学生们英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每年学校都会组织第二悦读节系列活动。竞赛活动成果不仅陈列在校园的宣传窗,而且学校还将把这些作品汇编成精美的绘本册子,制作成精美的书签,作为其他竞赛活动的奖品奖励给学生。
每年的元旦前后,学校还会举办“琴瑟奏佳音,歌舞迎新春”迎新钢琴、管弦乐、歌舞专场,营造迎新氛围,展现实小学子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风采。第十四届中国合唱节,江北区实验小学清音合唱团还荣获了金奖。

 

稿源 新江北 编辑 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