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代表一个城市先进的建设理念,呈现的是每个市民可亲身感受的绿色廊道、“城市氧吧”,宣扬的是慢行、慢走的健康慢生活理念。随着我区全域景区化的部署实施,城市山水绿道也即将完工,将彻底打通从南到北的慢行体系。此外,绿道建设作为我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也将给市民带来生活的新风尚。
回归自然绿道系统雏形初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前的自行车道大部分被机动车道代替,人们想健康、绿色出行却没有安全的交通环境。如今,为步行者、骑自行车者建设绿道,提倡绿色出行,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回归自然、热爱自然,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适度消费和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踩着自行车或悠闲地漫游在绿道上;或穿梭于绿荫成片的森林公园……这一切都是近年来江北加快建设绿道的成果。江北充分利用自身山水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品牌绿道,让绿道直接通达景点、公园、乡村等休闲游玩之地,逐渐构建起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都市绿道网,描绘出一道高节奏城市生活里的“慢生活”风景,显现出江北新时代致力追求休闲旅游的发展境界。
在双古渡公园里,一条富有现代特色的绿道映入眼帘,各种亭、廊、栈道巧妙的组合而成,让绿道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相映成趣。作为城市内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在绿道上休闲健身,感受“慢生活”带来的不同的体验。区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绿道系统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建设绿道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区风景旅游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于一体的绿道,不仅可以造福广大群众,还可以改善我区的城市品质,提高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加大绿道建设力度,可以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建设绿道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负责人介绍,绿道周围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美化景观,还能吸收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为生活在高密度城区的人们提供了户外休闲娱乐和交往的空间,促进了社会和谐。
为此,我区自2016年开始谋划全域绿道建设,同年10月25日召开了全区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设计研讨会,通过了《江北区全域绿道建设总体规划》。根据此规划,我区绿道建设分为沿江生活水廊(滨江绿道)、城区健康绿廊和慈城片区山水走廊(慈城绿道)三类,经过一年的建设,我区的绿道系统雏形初现,进一步展现了江北的独特魅力。
全新体验建设特色品牌绿道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绿道系统,哪怕是同一座城市,绿道系统的建设都不尽相同,那么如何在千篇一律的绿道建设中脱颖而出?江北用特殊的“手法”增添绿道的有趣性。
早前,靠近宁波大剧院大卫雕像附近的市民朋友,会感觉进入了一片迷雾中。“这里我们安装了一个‘雾森系统’,顾名思义,来到这里就像走进了一片迷雾森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科沈建灿介绍道。槐树路滨江区域共安装了318个喷头,由附近市政给水管网给水。每到盛夏炎热时节,喷头不断喷出白色的水雾,给来往市民提供清凉。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骑车出行不但环保低碳、更是市民健身锻炼的首选。但同时,怎么骑车、去哪儿骑车、哪里停车,也给市政规划带来了不小的考验与挑战。
改造后的滨江游步道将“通车、通行、通绿化”的三通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项目新增绿化2万平方米左右,更新广场铺装近2万平方米,也同时进行了人行道铺设、景观小品提升及其他配套工程。公园内全幅分为三条通道,分别是自行车道、滨江步道和绿化带,并在绿化带上加设、加固了部分无障碍通道功能、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和便民娱乐设施,方便多种不同的需要。
同样,在慈城绿道系统云湖线,为了增加休闲性,还设有两处发光路面。“我们在铺设道路时,添加了夜光石,这种石头白天大量吸收日光,到了晚上就能发光,增添了一定的乐趣。”慈城镇农村发展局副局长金晶表示,“绿道”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人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除此之外,云湖线还拉近了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原本公有村到南联村,需要7公里的车程,现在等我们的云湖线建立起来后,只需1.8公里,大大缩短了两村之间的距离,方便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往来。”他说,整个一期工程自去年12月底开工,预计今年12月完工。“当然机动车是不能驶入绿道系统的。”
助推发展盘活乡村经济新思路
一棵古树、一座古亭、一片果园都是旅游资源;一把菜、一筐鸡蛋、一头土猪都是旅游商品。随着交通建设的完善,一批批游客的涌入乡村,农民的鸡蛋、茶叶、梅干菜等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给游客。
对于不少人来说,美好的生活可能就是“开门见绿,无碳健康,悠闲放松”。而这恰恰就是许多江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公园连山水,绿道走城乡,满足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3年9月,宁波市区最长的北山休闲游步道全线贯通。这条起于庄桥街道灵山村,终至慈城镇五星村的“百里休闲绿道”,将沿线美丽村落串珠成链。行走在游步道,可饱览保国寺、慈城古县城、绿野山庄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靓丽风光和宁波城市全貌。每到周末,5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总是会吸引数以万计的市民涌向这一离城最近的“天然氧吧”。
北山游步道相关服务设施的完善,也盘活了周边想的乡村经济。在鞍山村“老樟树”民宿里,店主王少华精心布置的悠闲田园风格深受游客喜欢,自开业以来一直是鞍山村最热的民宿之一。
在慈城镇,同样有不少村庄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经济。伴随着绿道系统的建设,将毛岙村的“茶语山庄”“茂湖山庄”等民宿,与村里树木、溪水、亭台水榭串连一起,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吸引着宁波市民不断前来休闲养生。
为了让更多市民来江北的山水之间“看一看、尝一尝、住一住、动一动”,我区以鞍山村、毛岙村为重点,大力打造“水韵鞍山”和“红杉仙湖”。鞍山村进一步完善村庄管理,结合资源挖掘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毛岙村结合特色产业和山水资源,以“养生、健身、休闲”为主题,积极发展山水旅游、水果采摘、农家客栈等,并建设了公园二期、环湖自行车道。
“绿道系统的建设,对发展民宿经济,盘活沉睡的乡村资源,延伸旅游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道系统将湖泊和山林等休闲旅游资源的串连,对深度挖掘休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健身旅游,提升江北休闲农旅知名度,以及助推江北区全域旅游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除旅游方面的作用外,同时也兼顾了其他一些功能。例如,云湖线、毛岙至五湖线的建设均方便了附近村民的日常交通往来;沿东大河线通过加高河道堤岸,兼具防洪排涝的意义。
记者手记
绿道将成为城市新名片
采访中,记者发现江北绿道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了“慢”,以慢行、交通低碳构建城市慢生活。放眼而去,江北具有山的秀美、水的灵动和城的大气。生态文化的竞争是现今城市软实力的竞争,在城市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绿道为江北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意义。
未来,绿道必将成为宁波的城市新名片,而这样的宁波品牌也将增加城市吸引力,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发展将为宁波筑巢引凤等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也将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的传承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