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江北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区”“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区通过终身学习活动周、社区文化艺术节、老年大学成果展示活动、母亲素养工程、婚育课堂村村行、慈孝教育、法律教育健康文化科普进社区(村)等各项社区教育主题活动,有效推进了“学习型社区”“文明社区”“普法社区”“和谐人文社区”“绿色(环保)社区”等各类社区创建工作,市民与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密切,社区内逐步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社区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
构筑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了完善的三级教育网络。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市(村)民学校为基础,全区8个街道(镇)挂牌成立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131个社区设立市(村)民学校,我区构建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极大地方便市民就近入学。
在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同时,根据《江北区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市(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我区还全面推进了高标准乡镇成人学校创建、市(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经有79个市村民学校成功创建。庄桥成人学校、慈城成人学校成功创建为省标准化成校、市高标准成校,慈城成人学校还成功创建为省社区教育示范学校、省现代化成校。
终身教育的发展,同样也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江北不断推进智慧学习平台建设,丰富市民学习形态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终身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效率。自2010年起,区教育信息中心就委托专业技术团队开发了江北区终身学习网,实现了市民在线学习的基本需求,目前终身学习网已经录入在线课程资源近3800课时。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2016年,江北全面推进社区教育智慧升级。着手建设江北“学习地图”。由原先E-learn(在线学)向M-learn(移动学)升级,学习地图实现基于位置导航的课程推荐、在线报名、在线学习等功能,目前区老年大学的课程和社区学院的双证制等教育培训已经可以实现在线报名。
在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学习网络,推进终身教育智慧化,以多种方式提升社区教育基础能力的同时,我区还注重社区教育内涵的提升,通过整合各类资源,项目和课程的开发,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建设,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的有机结合。
以区内文化体育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例,我区专门下发了《江北区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根据要求,目前全区中小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在此基础上,继续整合辖区内的场馆资源,继续扩大开放力度。此外,我区还建立了各类市民体验基地,如慈城竹文化体验馆、慈城民俗体验馆、半浦园慈孝文化体验基地、绿色学校校外实践基地、保国寺艺匠体验基地、中马老外滩小导游体验基地等等。
2016年,依托音乐港,我区在宁波大剧院周边建立以音乐艺术教育为特色的社区教育基地,包括由江北区和中央音乐学院组成的宁波童声合唱团和宁波交响乐团在辖区内落户,在为居民提供高雅艺术的同时,还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丰富社区音乐主题活动。正是众多文化体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帮助了全民终身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惠民是全民终身教育的本质,也就意味着终身教育要做到广覆盖、高参与。为此,我区扎实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精心组织了成人教育继续培训、老年教育等终身学习项目。
为了推进0-3周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的母婴亲子教育,依托辖区内幼儿园的优质资源,率先在宁波市形成了区级早教园—街道(镇)早教中心—村(居)早教站的三级早教网络。暑期青少年校外教育基本形成以社区为主、家庭、学校配合的“三位一体”社会实践工作模式,还重点推出了“江北小义工在行动”活动,让部分青少年参与职业岗位体验,青少年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让江北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就近入读老年大学”,江北区努力打造“普惠、开放”的老年大学办学模式,通过机制创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构筑了2所区级老年大学、8个老年大学分校、55个老年大学教学点的三级老年教育网络。
创新终身学习的地方特色文化
江北作为全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及全国首个“慈孝文化研究基地”,有着深厚的慈孝渊源,慈孝传统文化广为流传。慈城因东汉孝子董黯“汲水奉母”而得名,其家风民风之淳朴,慈风孝行之传承,沉淀出了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璀璨结晶。
“百善孝为先”,慈孝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也是打开心灵的“金钥匙”,但慈孝之心不会与生俱来,需要从小培养和熏陶。近年来,我区以慈孝文化教育为切入口,连续开展慈孝校园实践计划活动,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形式陶冶情操,规范行为,通过活动使中小学生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让慈孝美德在青少年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慈爱孝贤的故事在江北这片土地上生根,开出绚烂的花朵。
在慈城镇,慈城成校以慈孝文化知识读本编印为抓手,做好慈孝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开展慈孝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该校参考当地史籍和历史名人,编写慈孝乡土教材。根据历史古迹编撰相关教学内容,编写了关于孔庙、朱贵祠、方家台门等古迹的文字和图象资料,学校的“慈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
时代在发展,我们需要的也同样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慈孝文化,慈城成校当今的慈孝文化不再是对传统慈孝文化的原版照抄,而是赋予了它时代意义,慈孝文化从家庭扩展到邻里,从邻里延伸到社会。慈城成校自开展慈孝教育以来,就开展了“慈孝家庭”“慈孝之星”评选活动。活动成为深入挖掘慈孝文化内涵,推进“和爱工程”广泛实施的一个重要载体。自评选活动开始后,全镇人民踊跃参与,为慈孝文化的延伸搭建了一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广大平台,并且在群众的身边树立起了一些慈孝的典型。
在江北,一座座别具一格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为美丽乡村的一个个风景,更成为农民的一个个心灵归处,孝道也在这里悄然延伸。河东村作为甬江街道首个建成文化礼堂的“样板村”。村文化礼堂秉承先祖“敦、朴、谨、厚、孝、友、雍、睦”八字遗训,整理了村庄的发展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慈孝文化,展示各类先进人物:陈鲲先生给爷爷洗脚八年;孝子倪成坤长大后在香港工作每月不忘给老母亲寄钱……这些都是村里老人津津乐道、小孩耳熟能详的故事。
尊老敬老传统在河东村早已是根深蒂固。在“文化礼堂”慈孝之风的浸润下,从村干部到村民,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村里,每当老年人生病住院,村里领导和老年协会会长都会去医院探望,在春节、立夏节、重阳节之际,村干部还会给老人们发放礼金,给老人们带去节日的问候。
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河东文化礼堂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每个节日活动中都会安排敬老爱老节目,有力弘扬了慈孝文化。除此之外,河东文化礼堂还结合本村敬老爱老传统,为长寿老人举行集体祝寿礼、拍全家福照等一系列既有新意又有意义的活动。
完善新市民终身学习的多元形态
我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流入地,外来务工人员占比到区域常住人口的近50%,他们在为区域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何做好服务和管理,提升整体素养,更好融入当地生活,成为了我区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2009年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为生活和工作在江北区的1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五大系列培训。这五大系列培训包括:基础文化普及培训、电脑知识普及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法律知识普及行动、文明礼仪普及培训。
为推进五大系列培训,全区各地还创造了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多种学习形态。有主要针对社区新市民众多,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女性而实施的“一刻钟课堂”。在“一刻钟课堂”上,学员一天至少要抽出一刻钟时间学习,在2-3年的学习周期内,按照文化补习—技能培训—素养提升的顺序进行。
有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而实施的“新民求知学历班”,“新民求知学历班”由街道和社区学院联合开办,街道承担学历班的大部分费用,社区学院安排课程和教师,社区负责场地及日常管理。其学时为两年,每周三个课时,利用夜间或者双休日授课,兼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时间,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全部按照成人中专班的要求开设课程并实施教学过程。记者了解到,这是宁波市第一个办在社区的学历班,也是第一个学员全部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班。
“全程教育工程”。这是为提高全体新市民整体素养而实施的精品式、主题式的“市民大课堂”。在教育时间上,表现出更加的灵活性。在教育方式上,通过实施“菜单式”选课,内容丰富多样,新市民可以各选所需,从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层出发,满足整体的受教育需求,体现自主参与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包括早期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青壮年培训、老年教育等覆盖人生各个阶段的“终身教育链”。
针对新市民中存在的难以适应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缺乏归属感、心理失衡等问题,我区还在推进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心理调适”,提供“心理援助”。全省首家挂牌成立的“农村社区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中心”,其师资力量全部来自高校心理专业的师生。咨询方式主要通过定期授课,设立谈话室和舒心室,并进行“一对一”访谈,设立心理咨询信箱等。咨询内容主要包括压力化解、有效沟通、情绪控制、认识自我等,并通过讲座来完成,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新市民的精神依托站。
此外,我区还依托区社区学院、乡镇成人学校,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展成人双证制高中学历教育、企业职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通过教育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全区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的规划目标,从2011年起,社区学院联合成人学校免费开展成人双证制高中学历教育,累计完成了3926人获得了高中学历文凭。为提高企业职工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素质,慈城成人学校、庄桥成人学校、甬江成人学校等先后和金田铜业、梦神等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车间班组管理、计算机应用、车工磨工等各种实用培训,年平均培训近8000人次。
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人学校还积极跟进农村实用技术项目的开发慈城成人学校在三勤村开展白茶栽培技术的传授,在金沙村、毛岙村开展竹编项目的培训,还在学校本部建立竹编织体验馆。在慈湖人家社区的慈谷电商开展了“农村电商”培训;甬江成人学校联合辖区的民办培训机构,面向妇女开展了家政护理、保育员等培训,庄桥成人学校针对失地农民开展西式、中式面点制作、保管员、机修等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