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 它山之石 正文
椒江治水直面近海污染难题
河海相依,如何联治
http://jbxww.cnnb.com.cn  17-03-29 09:02 】 【打印

  椒江,是台州的母亲河,发端于括苍山天堂尖,自西向东,奔流不息,直入东海。大江贯穿全城,椒江区因此得名。

  阳春三月,捷报频传。椒江列入市考核的31条河道中,劣Ⅴ类河道从去年的20条下降至15条,同比减少16.14%,2个省控消劣断面氨氮、总磷指标稳定下降,其中栅浦闸断面平均水质已连续10个月达Ⅴ类水标准;近海水质优良面积比率逐年上升,2016年10月一二类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率达86.5%。

  消息振奋人心,椒江人知道数字后面的分量。作为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治水攻坚战打响,椒江率先行动。

  椒江是全省剿劣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全省仅剩的6个省控劣Ⅴ类断面中,椒江占了2个。地处台州湾入海口,椒江向得山海之利,兼有舟楫之便。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促使椒江人不断思考,如何处理好河与海的关系。

  随着“五水共治”行动一年又一年推进,探触到深层次的治水短板后,椒江人逐渐扭转治水思路,深入近海污染难题。在制定剿劣作战图的过程中,椒江提出河海联治,把治污水的触角进一步伸向海洋,控源头、执利剑、修生态,三管齐下,综合治理内河与近岸海域污染,让河海水质携手提升。

  控源头,治海先治河

  椒江位于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又处于东海入海口,被称为“东海之门”。河海相连,水陆交接。

  水乡的人们,总是乐于探寻水中的变化。近几十年来,温黄平原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迅猛推进,水资源曾被过度开发,“黑臭河”“垃圾河”频现。在经历了“人进水退”之后,治水之思,在这里愈发浓烈。

  站在大陈岛的海岸线边,椒江区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林杰忧心忡忡,近年来城区截污纳管率提升,可近岸海域水质仍不稳定,海水时不时会变色。根据2014年8月监测的数据,该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更是从2010年同期的68%跌到了17.3%。情况不容乐观,“这水,怎么才能治好?”

  同样的问题,也时常困扰椒江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副主任林仁富。2010年,位于椒江区的台州市最大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二期工程顺利通水,处理后的水为二级排放标准,通过地下深埋管排入东海。污水虽然得到了有效处理,可地处温黄平原,区域内水流动性差,327条内河中,劣Ⅴ类水曾占60%以上。

  因着相同的目标,大家聚到了一起。“70%以上的海洋污染从陆地上来;河道通海,海水污染同样也会影响河道水质,两者是分不开的。”林仁富说,过去,河道治河、海洋治海,分属不同部门,相关工作基本割裂。“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河与海打包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通盘考虑。”

  去年,台州提出构建大系统循环治水兴水体系的战略。这一全流域治水的思路,正与林仁富的想法吻合。台州各县市区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就水治水,变成了统一在温黄平原形成“三横三纵、五湖四环”的河湖江海循环圈。

  大刀阔斧的探索,给了椒江新的治水动力。抓住这一机遇,椒江以打通断头河为突破口,连接“毛细血管”河道,并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大沿河精细化截污范围,疏通城区排水管网,大幅减少了通过内河、地下暗河汇入近海流域的污水量。

  与此同时,椒江区污水处理厂作为当地最大的入海排污口,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2016年10月,该厂一期工程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提标改造,出水排放标准进一步提为Ⅳ类水。“我们有了更高目标。”该厂副总黄华治说,“水质提升后,再也不用直排海洋,可以作为再生水回用,对内河进行水补给。”

  一举两得!听到这个消息后,林仁富兴奋不已,“内河有了新水源,相当于‘水缸’加快换水频率,河道形成良性循环,水质肯定越来越好。”入海口控住了污水源,也让林杰放下了一块心头大石。

  执利剑,治水又治岸

  在椒江入海口,有一个小岛,形状像老鼠,当地人称老鼠屿。在这里,椒江区环保局生态科副科长王敏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执法调查。

  2016年第一季度,老鼠屿断面水质监测显示,石油类因子连续超标,并且水质从Ⅲ类水降为了Ⅳ类水。“这可不得了!”王敏说,问题马上引起了椒江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老鼠屿断面有多重要?它是台州唯一国控水质断面,被列为该市10个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之一,又因为位处椒江最末端,断面水质代表整个椒江的水质,备受百姓关注。在紧急召开的全区专题会议上,王敏看到了环保、住建、海洋与渔业、港航、水利等多个部门的代表,齐刷刷地到达现场。

  “病在水中、根在岸上”。专家们经过分析,把目标锁定椒江沿岸船舶类企业和进出船只。执法人员兵分三路,对16家重点企业进行摸排。在一家船舶修理厂,大家发现地面上有大片油污。“是不是油污被冲进了椒江,继而污染了近海?”这一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经调查,船舶修理厂在牵引船舶上岸下水时使用大量油类对滑道进行润滑,由于没有完善的回收装置,油类被涌入的潮水夹带着冲入椒江,随后进入大海。

  处罚涉事企业并开展船舶修造行业专项整治后,老鼠屿断面水污染问题解决了,但它给椒江人带来的治水启示仍在延续。

  “从那时起,我们更加明白,河道和海洋‘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王敏说,在此后的多次部门联动中,椒江区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河与海、水与岸的攻坚战。

  在河岸,环保部门加大对沿河工业企业检查频次和执法力度,构建了一张企业巡查全覆盖网;在码头,港航部门突击检查企业垃圾筒配备、污水设施运行、沉淀物填埋等情况,确保污水、废油等处理达标后排放;在水中,海洋渔业部门重点管控海域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切断涉渔“三无”船舶的非法产业链。

  “为了防止油污再通过河道污染海洋,我们建立了作业渔船油污监管全覆盖网,加大对残油、污水作业的监管力度。”区港航管理处工作人员说,“尤其对提供船舶污染物接收服务的2家企业,重点核查其油污回收流向明细。”

  2014年至今,椒江区共检查沿河工业企业5900余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0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86件,刑事拘留31人,处罚金额2240.2万元;取缔涉渔“三无”船舶420艘,38艘400总吨以上渔船全部配备油污水处理装置,处罚2起货轮废油偷排案件。

  “主观上故意的,追究其法律责任;技术上欠缺的,我们加强指导、限期整改。”王敏说,“斩断违法排污的所有可能性,河海联治的落地才能取得实效。”

  修生态,有诗有远方

  椒江捕蟹人童香娥还记得去年夏天的场景。高温天气使海里的青蟹苗迅速繁殖,当海水涨潮时,她将一根秸秆插在滩涂上,等潮水退去,她跑去一看,上面爬满了蜘蛛般大小的青蟹苗,数都数不过来。

  “好久没见到这个场景了。”生在海边,童香娥一家靠海吃海。他们深知,青蟹苗娇弱,对水质要求很高,“一定是水里有了变化。”

  在有“东海明珠”之称的大陈岛,渔民黄兆军对此更有感触。随着近年来渔业资源下降,渔民们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成了大陈岛的重要课题。

  各地海岛旅游的兴起,给了大陈岛启示。“我们岛上绿树成荫,海洋生物丰富,生态条件很好。”而唯一让黄兆军担心的,是近岸海域的环境。

  如今,他的这种担忧,正在一点点消失。据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8月,该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上升至84.8%,比两年前提高了67.5%,水质总体向好。

  记者在去年6月的《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调查监视情况报告》中看到,“大陈海域生态自动监测浮标运行状况良好,该海域无赤潮现象。”林杰分析说,这与加强河海联治息息相关,“为了改善椒江沿海水环境,我们在近海投放人工鱼礁,同时进行增殖放流,尽可能采取措施保护海岸线生态环境,带动滨海生态旅游业发展。”

  “走遍苏杭,不如温黄”,曾经的自豪感,现在又回到了椒江人身上。他们说,河网密布、港汊交纵的温黄平原,有着不输于苏杭的水乡风韵。

  为进一步挖掘高品质亲水空间,椒江区统筹“山、水、林、田、海”生态要素,利用得天独厚的“枕山抱江临海”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海防、老街、古郡等历史文化内涵,建造统一连绵、独具风格的滨江建筑群和滨海景观带,大力发展高端民俗、休闲渔业、帆板游艇、外海飞行等旅游项目,做足水的文章,打造“水上椒江”。

  今年底前,椒江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即将建成运行,届时,日处理污水量将从原来的15万吨提升至25万吨,再生水回用可实现主城区栅浦闸至岩头闸河道自西向东水系大流通,1至2天便可使主城区水系换一遍水,对河道剿劣意义重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何让水更灵动,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的黄华治,还在不断思考,“除了把处理后的Ⅳ类水回用补给内河水外,还可以作为绿化、公园、河道等景观用水,让水环境更好。”

  椒江人的故事,正是河与海同存共兴的历史。在历经一次次实践经验的总结启发后,椒江人河海联治的思路,愈发清晰。

稿源 浙江日报 编辑 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