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正文
彰显精湛技艺 传承历史文化
保护古桥,留住“人间彩虹”
http://jbxww.cnnb.com.cn  17-02-17 08:55 】 【打印

现存古桥——上宅桥和其桥墩上的仰天龙门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古以来,桥总以一种别样的风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除担当一定的建筑意义之外,它更是情感的承载物。

  宁波多水,江河溪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为启通途,宁波的先祖们取木石为基,架桥为渡,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梁文化。然而,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珍贵古桥伤痕累累。保护古桥,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现状

  水乡江北桥通古今

  宁波地处浙东丘陵东北部和宁绍平原东部,境内有四明山、天台山两支山脉;而在平原地区,则是阡陌纵横、河网密布,平均海拔不到10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另外,江北境内有姚江、甬江等水系,又有众多自注入江的河流,还有较大水库。基于此种江、河、溪、湖的丰富的涉水地貌,为启通途,宁波的先祖们取木石为基,架桥为渡,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梁文化。

  据有关专家调查,自1998年至今,宁波境内现遗存的古桥梁有415座,其中江北区22座,是名副其实的“桥的王国”。从建筑特色分,有廊桥、石拱桥、梁桥、特型桥;用途上分,有碶闸桥、界桥等。年代上考证,可追溯到宋代乃至更久远,更有诸多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点缀其间。这些桥造型各异,与周边山水人文浑然一体,或横亘于山林涧溪之间,或静卧于平原江河之上,或寂寞在乡野,或熙攘在闹市,贯通南北,往来东西,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完美融合。

  奇怪的桥,慈城竺巷东路口有软板桥,红石板长3米,宽2米,厚10厘米,人走在上面“会软而不会断”。还有,像《清明上河图》宋代发明的,用小木头做成大跨度的虹桥。慈湖彩虹桥就是这一类,但在清乾隆年间拆除完改建石桥。慈城大街两条平行河,横街两街一条河,在丽泽石拱桥下面还有石板立交桥,这是5600年前世界最早立交桥;还有以人名为桥名的有妙山汉王子桥,这是一座梁柱板五孔石桥。

  石梁桥在江北古桥中数量最多。古时的平原地区,几乎村村都有几座石梁桥,大多为单孔桥,桥面设栏柱,民间俗称为“矮凳桥”,既指它的简陋,又是指它的形状。也有不设栏柱的,多位于旷野田畈之间。如遇河道较宽,桥孔就设为3孔,桥墩用长石平叠,高有四五米,条石两头半圆,可以避免水草缠绕,因其形如年糕,俗称“年糕墩”。石梁桥虽然型式简单,但仍不乏变化,随着地域的差异、经济发达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如单孔桥,柱头有平头圆头的变化,有将承梁石两头雕成龙首的,有在桥门四角包砌立柱镌刻桥联的。慈城妙山向家村王桥,始建于南宋,为二墩三孔排柱墩式石梁桥。每墩5柱排列,石柱、桥板用材巨大,桥全长16米,宽3.5米,东西向横跨王子浦河中。王桥地处古慈谿县西门驿道,清雍正《慈谿县志》载:“王桥、县西八里,宋高宗被金人追至此,土人拔桥得渡,俗称廿板王桥”。

  泮桥就纯粹是一种礼制性的桥梁了。旧时,县以上都设有学宫(孔庙),学宫前一定有泮桥。目前宁波仍有4座学宫的泮桥,分别为慈城(古慈溪县城)、镇海、奉化、宁海,其中慈城泮桥保存得最为完好。

  困境

  古桥损毁令人痛惜

  据文保工作人员介绍,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成为古桥的双重杀手。而其中,人为破坏是主要原因。

  庄桥街道童家村59岁的褚大爷从小就住在龙江桥一旁。老人表示,石桥完好时,桥上和桥下都是通行的道路,十几年前建了新桥,古桥一直荒弃在旁,而桥身上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和石猴也相继被人挖走。

  记者实地察看了童家村的龙江桥,古老的龙江桥还在使用,一旁的龙江二桥已被弃用。古桥身上厚厚一层尘土,桥面上堆满枯树叶和垃圾,两边的护栏早已损毁严重。桥头的石板护栏在侵蚀中开裂,石柱顶部的石狮大部不复存在。有的全身被人削去,有的只剩下半身。清除厚重的树叶,依然能够看清石栏上一些精美的雕画。整个石柱表面被侵蚀得沟沟坎坎,到处能寻找到岁月的痕迹。三个拱洞,中间大两边小,每个拱洞正上方各有较大的缺口,桥身破损严重,随处可见残柱断石。

  解放路,是慈城中轴线上的一条“大街”,南起南门,北至县衙。自建城以来的一千多年里,“大街”一直是慈城最为繁华的街市。“大街”上原来有四座古桥——骢马桥、平政桥、福聚桥、丽泽桥。这些古桥在道路或河道改造中被强行改建甚至拆除。慈城城中最高大的一座桥——骢马桥,也随着城中河道被填,古桥消失了。

  选入《慈溪老照片》中的,有一张历史最为悠久的老照片,这是由外国人华生约于1870年拍摄的慈城《三板桥》。照片图样清晰,构图完整美观,从照片上看,一座三孔桥横亘在姚江之上。桥的右边紧挨着一座平房,为三板桥庵。三板桥原名“吉庆桥”,据资料记载,该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三板桥当初号称“天下第一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因乡镇企业逢勃发展,有石阶的古桥阻碍来来往往的汽车,三板桥被改建成平桥,但桥墩还是传说中鲁班师傅造的桥墩。又过去了悠悠十几年,三板桥老了,为确保行人安全,在离三板桥几十米处新建了慈浦大桥,因而三板桥活在了慈城人记忆当中。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位于陆路交通要道和水上航运通道上的古桥,承受着车辆的超负荷压力和过往船只同行的双重负担,已经不堪重负。

  如慈城西门外古驿道上的妙山西村有一座宋代古桥郭塘桥,其独特的造桥法曾为浙东桥梁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但这座古桥的桥面几年前被拖拉机压断了。说起古桥受损的事,区文保所工作人员表示,古时候的桥梁设计者只考虑到行人和马车通行,因此一般古桥的承受能力都在两三吨左右。而现在的机动车本身重量就有1吨左右,再加上货物,完全超过了古桥的承受能力。此外,农用机动车本身还有很大的震动性,会渐渐破坏桥的结构,这对古桥也是致命打击。

  据了解,近来新建的桥梁多数设立了最大载荷的禁令标志,但古桥上几乎没有这种标志。许多古桥目前仍在充当交通枢纽,这不仅是对文物的破坏,也隐含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当时参与挖掘的文保人员说,建议有关部门禁止机动车在古桥上通行,只限行人通过。如果全面禁止机动车在古桥上通行有难度,那么也应该在古桥上设置限行标志,以更好地保护古桥。

  措施

  古桥保护任重道远

  现位于慈城孔庙的泮池桥,保护很完整,这得益于文保点的设置和专业工作人员看护。“崇文”的学宫又称文庙,与“尚武”的关庙相配置。古慈城县的学宫占地十亩,四周围以红墙,正面嵌“宫墙万仞”四个遒劲大字,左右门墙上有“一应文武官员军民等在此下马”的石碑,而泮池和泮池桥就建在入口第一道门———棂星门后,只有过了此桥才进入大成殿以及其他建筑。

  北宋庆历八年,县令林肇迁建至今址,慈城孔庙和学府合一成为学宫,当时的鄞县县令王安石还特地推荐学者杜醇到学宫来讲学,学宫中的礼制性配套建筑泮池和桥也同时建造起来,虽然经历了多次修建,但至今仍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学宫和泮池桥。

  此外,还有一类桥则通过文保人员挖掘保护起来。在慈城的珠春岙自然村,三块青石板微拱形成一座简陋的石桥,当地村民称它“驼背桥”。“现在宁波各县(市)区中,都有石拱古桥的分布,唯独江北区还是个空白。”区文管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见到这座桥,凭着多年的文物保护的经验,断定这座拱形桥是一座明清时代的小型石拱桥。

  “发掘当时我们就觉得,极有可能就是陈三谟的墓道桥,属于墓道附属设施。”文保人员发现,该石板桥与江北区区级文保点陈三谟墓道相距不远,而且临近墓道中轴线,因此有这样的判断。就在石拱桥往前走500米处,就是2004年被公布为区级文保点的陈三谟墓道。陈三谟,原为明代刑部主事,现墓道已毁。原先这一带还排列着石马、石羊、石虎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村民敲碎,用做造房的墙基,只留下了一匹石马。

  通过区里面的文保挖掘的形式,街道层面为了古桥保护,也花足了心思。在洪塘镇街河的中心,如今幸存的古桥上宅桥,便是江北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桥。

  上宅桥是一座三孔两墩的石梁桥,桥面铺有三排纵列的长条石板,桥孔跨水11米,桥面左右都有护栏石。上宅桥以桥边有洪氏上宅而得名,南北设有5级石阶。现存的上宅桥,重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桥墩上的仰天龙门石,雕刻有精致的镇水鳌首,气势雄伟。上宅桥的桥墩用长达3米的长条石叠砌,迎水的一方削刻成分水尖,中孔跨水3.5米,高2米,如此构造,为往返桥下的舟船提供了不少便利。

  “隔河相望一桥通,昼夜不息洪塘市。”诗句反映了当时洪塘的繁华与喧闹。现如今,洪塘街道通过设置路障,加大宣传,社区志愿者主动维护等多种手段,保护上宅桥。保存下来了这一见证了洪塘街市发展的珍贵文物。

  智慧勤劳的先民,曾经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古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精致的桥梁也已相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幸好,有人为她们留下了倩影,以致在历史翻腾的长河里,我们还有机会能领略到那份的曾经美丽。

  记者手记

  古桥新生重拾水乡记忆

  宁波多水,是个“桥的国度”。遍布各地的历代桥梁,跨越山水、便利交通,将建筑、艺术与科技和谐相融,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有桥就有乡,有桥就有家。怎样才能更好地留住古桥的生命?留住“人间彩虹”的美丽?

  有业内专家指出,保护古桥必须从源头做起,理顺体制,创新保护方法:

  古桥普查,摸清家底。我国古桥分布广泛,数量和种类多,应进行古桥普查,全面评估,建立古桥档案。

  建章立规,科学保护。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受《文物保护法》保护,大量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桥,在管理主体、管理方法、管理责任、管理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法规条文,应制订和颁布“古桥保护和利用条例”,科学系统保护古桥。

  部门协调、统筹规划。加强文物、城建、交通等部门之间合作。农业、水利、城建等部门在规划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对古桥的保护。

  开辟渠道,增加投入。增加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数量和资金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金和国内外慈善资金投入古桥保护。

  重视环境,开发旅游。将古桥作为旅游资源,在开发古桥旅游事业中保护古桥。同时,重视古桥周围环境保护,保护与古桥组合的优美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

  针对古桥的“保护性破坏”,专家指出,可考虑制订“古桥保护修缮规范”。古桥修缮不应采用“拆除重建、异地重建”等简单处置方式,应优先按照“修复如旧”的原则进行古桥维修加固。

稿源 新江北 编辑 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