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走进江北 >> 江北概况 | 江北名人 | 千年古县城 | 百年老外滩 | 名刹保国寺
新闻热线:87668489
稿件传真:87666163
E-mail:
newjb@vip.sina.com
newjb2003@yahoo.com.cn
首页 | 江北新闻 | 热点专题 | 宁波新闻 | 媒体看江北 | 魅力江北 | 文化旅游 | 网络政务 | 一线传真 |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正文
明家规家训 育廉洁家风
http://jbxww.cnnb.com.cn  16-10-31 09:02 】 【打印

马径张氏后人翻阅族谱

徐世利老人为市民写下换乘线路

  编者按

    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而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风家训一直在中华文明传承历史上发挥重大作用。

  家训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载体,而开展家风建设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回答。近年来,江北的文明建设步伐从未停止过,好家风建设是家庭建设的重点,也不断衡量着我们这个城市文明程度。如今,开展家风家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家庭中落地生根,对于打造滨水核心品质城区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部门、各街道(镇)以及各社区(村)纷纷行动起来,引导居民群众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推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一时间,以好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已成为江北一道亮丽风景。

  家风光明民风正大

  一件物品,或许它并不精美。一门技艺,或许已不再风光。但它是一件“传家宝”,是祖辈父辈的留念,是家风古训的流传,是古老技艺的继承。节俭、谦恭、不贪图富贵……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和睦、子女成长的法宝。江北的民风正大,来源于许多最美家庭的家风汇聚。

  69岁袁松才从小便在桃花岭下的慈城镇金沙村长大。他记忆中的桃花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2009年,退休后的袁松才回到金沙村安度晚年。闲来没事的时候,他喜欢上山转转。一次偶然的机会,透过一片藤蔓野草,他隐约看见一条青石板古道,儿时的记忆突然被唤醒,当时就下定决心,要重新修复古道。

  说干就干。挥动柴刀、抡起锄头,袁松才与层层蔓藤和漫山遍野疯长的竹子做起了斗争,一米,两米……路一点点艰难地向前延伸。一年后,650米长的古道被他一锄头一柴刀地整理出来了。路,越拓越深,队伍也逐渐壮大。2011年,同村的麻松涛、叶国平、沈国仲三位老人开始加入修路的队伍。当地政府、企业家、公益人士纷纷加入了进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其中,89岁的徐永根老人,更是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00块钱捐给了袁松才。袁松才在桃花岭上立了一块牌,除了说明古道的来历、建设过程,同时公布了捐赠明细。

  江北慈城的半浦渡口古称“鹳浦古渡”。渡口从清咸丰年间正式通航,距今150多年历史,站立岸边的一块清代《义渡碑示》所述,渡口由世居半浦村的旺族郑氏家族捐田建造,是不收渡资的义渡。曾打造三艘渡船,雇工分撑,昼夜轮流以利行商往来,并重筑南北两岸埠头、船夫住屋和夜航引渡的天灯,好不阔气。

  一座古老天灯,一条简易渡船,在这悠悠江水之上,59岁的庄建民坚守了22年。天亮而作,天黑而歇,日复一日延续着几百年来半浦渡工留下的传统。现在每天一早,庄建民把村民送往对岸的高桥等地上班,傍晚再接回来,中间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无声等待,守在渡口的时光显得悠长而寂寞。他常常站在渡口望着对岸,一有村民需要摆渡,就开船迎上前去接:“摆渡摆渡,就是为了给人方便。”在这平凡的一天天里,老庄继承着半浦渡的誓言,默默坚守着一份简单的信念。

  家训严明族风悠长

  庄桥马径张氏族人张立法父辈时就离开了宁波,自己生在上海,去过江西插队,最后定居在广州,张立法自小就没有在宁波生活过,甚至在2010年决定到马径寻祖之前,张立法对祖父辈以上的信息一无所知。但就在2010年,即将退休的张立法觉得自己一定要回去寻根问祖。

  “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是一句在宁波江北流传已久的老话,说的是早年慈东的姚氏、童氏家族与马径村的张氏家族。作为早期宁波帮的代表人物,张氏家族就位于庄桥街道的马径村,是宁波历史上比较悠久且传承至今的大家族,百余年来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克勤克俭保世滋大,是彝是训进德无疆”“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孝友家风绳其祖武,诗书夙好诒厥孙谋”……在马径张氏祠堂(永思堂),这样古朴的家风家训处处可见,无处不彰显着这个百年家族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10年,张立法首次回到马径,当时族长刚好从上海图书馆将民国15年(1926年)修编的族谱复印回来。从上海复印回来的版本是木刻版,一共有十二册,摞起来有半个人高。张立法发现,民国15年的族谱,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漏洞太多了。第一次见到族谱后,张立法就下了个决定,修谱。在决定修编族谱后,张立法联系族长和族内其他张氏后人,通过电话和信件,一件一件地收集完善张氏后人的信息。再通过现代化的电脑排版编排技术,最后花了三年时间,在2013年将新的族谱编写出来了。

  重孝悌、讲亲睦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今年4月份,随着众多张氏族人的到齐,在祠堂门口摆下香案,马径张氏家族族长张惠康清扯着沙哑的嗓子,提醒族人整理衣冠,准备开始祭祀。在庄严的氛围中,按照辈分先后,张氏族人纷纷给始祖拜大礼。

  “我要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张国健如是说。作为张氏后人,他特意从美国旧金山赶到庄桥马径村,就是为了参加这次祭祖仪式。因为“根”的牵引,许多和张国健一样的张氏后人回到了故乡,平日里,他们四散在世界各地,在祭祖前夕,他们从天津,从上海,从世界各地赶回。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们说,“家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无论到哪里,都无法割舍”。

  政通人和清风徐徐

  家风家训建设还能有助于党风政风,也有助于消除党员干部的精神鸿沟。只有让心静下来,减少一些欲望,才能风清气正。

  徐世利是甬江街道湾头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今年已经89岁高龄。12岁丧父,17岁丧母,种过田,带领村民办过砖瓦厂,还做过煤渣场厂的领导。育有二子四女。

  自2008年起,徐老就开始在宁波火车站做义工,每天都会坐上371路或者39路公交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不曾间断。每天早上,徐老就会背着一个三四斤重的包出门前往宁波火车站。包里是他从银行和报摊亭换来的300多元硬币,一支黑色水笔,几本公交手册、旅游指南以及2叠厚厚的空白小纸片。徐老一直感慨宁波交通发展的速度,从2011年的200多条公交线路到如今的400多条,所有的路线都装在徐老的脑海里。89岁的徐老居然根本就不需要翻阅任何资料,各种路线顷刻间倒背如流。如果遇到新路线、新地名,徐老就晚上回到家对着地图研究,如果地图上也没有,就会抽空去实地看看。

  徐老还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其他人。不少退休后的老人以及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的上百名学子也在徐老的带动下,纷纷加入到义工行列中。现年85岁的周士镛,一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在火车站指路的徐老,那股子发挥余热的劲头也深深感染了他,如今两人每天8点到16点间,都会站在火车站南广场,一起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指路。

  据徐老的儿子徐元甫说,按照当时徐老的条件,是可以帮他们兄妹6人安排到一些不错的单位工作的,但是徐老却固执地认为,作为一名党员的他,清廉最重要。以至于到现在,他们6兄妹中有人还在种地。

  短评

  让好家风家训浸润社会风气

  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乃万事之始,只有修养好自身的品性,方可为成就一番大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好的家风,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有利于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假如在家庭中,贪念占据上风,邪气就会上升,家庭就会面临坍塌或倾覆的危险。

  纵观古今,大凡清正廉洁的官员,其身后大都有一个家风正派的家庭。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家族式腐败”的活生生案例。许多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家风恶性循环。为了满足家人无度的物质需求,大搞权钱交易。这些“一人腐败,全家出事”的案例充分说明,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重视反腐败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家庭”和“家风”。

  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历史上的许多戒贪戒奢的忠告、鞭策后人的家训、流传千古的良好家风,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也足以成为我们今天建设廉洁家风的宝贵借鉴。一个家庭,如果能够汲取传统家庭道德的精髓,用良好的家规家训来影响家人,鞭策家人,切实树立“以德立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的良好家风,无疑将有效地帮助家庭成员自觉遵纪守法,廉洁用权,守住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是人心所向,更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好家风对我们的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也许就能得到有力遏制。重建家风,就要重建家庭观念,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家庭不该是总被牺牲的角色,而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为大家无须舍小家,恰恰相反,只有为小家才能为大家。

稿源 新江北 编辑 江北新闻网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 江北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 江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