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它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
所谓的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要让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
在江北,政府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此外,还大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政府倡导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今年,在江北,围绕着社会治理创新理念,在区委政法委的牵头协调下,我区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为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管理服务资源,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我区根据省综治办等16个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通知》(北区委办〔2015〕62号)。网格是在城市社区、行政村以下划分的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工作单元,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是现有治理格局的合理延伸。按照区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抓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江北建设的要求,我区建立了“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格局,最大限度整合和利用基层政府行政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充分发挥网格在党员作用发挥、信息收集上报、政策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防范、隐患排查、专业监管、协助执法、民主监督和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为全面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我区还以创新完善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为抓手,力争今年年底前全区所有的社区(村)完成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基层社会发展活力,促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深化平安江北、法治江北和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水品质新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我区还通过法制教育、法律服务、依法治理等三大体系建设,增强社区的依法治理的能力,使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层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各类问题;通过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使广大基层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一种基本取向。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夯实建设“平安江北”、“法治江北”、“美丽品质新江北”的根基。
党员义务巡逻队社区平安“守护神”
绿梅社区位于宁波市东北部城乡结合处。从1997年开始,由于外来人员大量来甬,绿梅小区的治安每况愈下,已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退休后曾担任过社区书记的老党员陈兆良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陈书记在当时,与居委会商量,组织社区老党员成立了党员义务巡逻队。党员义务巡逻队规模继续扩大,经过整整十年的接力,如今,这支队伍共有队员23名,其中包括三名女性党员,他们坚持天天巡视墙门楼道,宣传法律,播洒文明,为居民们看家护院,守护着社区的平安,所以绿梅的居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社区110”。
一大早,党员义务巡逻队成员们佩带好统一的臂章,开始了一天的巡逻。队员们先是依次巡视每个墙门楼道,发现有收废品的,捡破烂的,叫卖的即时劝离。如果碰到贼头贼脑的可疑陌生人进入社区的,他们就会马上上前查问。最近放暑假了,队员们看到谁家的孩子在在太阳下玩耍忘记了时间,也会马上督促小朋友们回家。平时,倘若看到邻里发生纠纷的,那不用说,一群队员一定会主动上门劝解。小区里经常还有散发小广告的,随地乱扔影响环境不说,广告上的内容是否合法也不确定,队员们一旦发现,就会马上与社区联系,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社区110”不但保社区平安,还成为居委会和居民的沟通桥梁,平时居民对社区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有什么思想动态,老党员们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社区,便于社区调整工作思路,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同时把社区的工作情况在平时的闲谈中传递给居民,使居民了解和理解社区工作,从而更愿意配合居委会的工作。
巡逻队在平时的巡逻中也成为了传播文明新风的带头人。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看到有人乱踩草坪,看到有人爬树摘花,总之只要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发生,他们都会挺身而出,加以阻止。为此这些老人还经常遭一些不文明的人辱骂,但老人们义正词严地说:“我们住在绿梅,有人在绿梅不文明,我们就要管”。如今绿梅社区干净整洁、环境怡人,其中有党员义务巡逻队党员们一份不可抹灭的功劳。
巡逻队的老党员们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依旧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模范作用。在绿梅提起党员义务巡逻队是老少皆知。党员们每天巡视楼道、宣传文明新风,也成了绿梅一道靓丽的风景。老百姓们也喜欢与他们唠唠嗑,拉拉家常,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在党员义务巡逻队的影响下,绿梅社区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好习惯,社区的发案率每年明显低于周边社区。绿梅社区也成为了宁波市首批平安社区试点单位。
完善村规民约建设幸福乡村
当车子驶入外漕村的时候,记者看到,水泥马路两边搭着大棚的农作物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地上,干净、有序,隐约感觉得到当地人生活的充实。
但往昔的外漕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小村环境糟糕,下雨天不是泥坑就是水洼,大风天一阵灰尘一阵黄沙;村民大多依靠种地为生,农闲时喜欢聚众赌博,纠纷不断。是什么让这个小村庄摘掉贫困的帽子,发展到如今村固定资产18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万多元的呢?
十几年来,外漕村先后制定一系列“村规民约”,建立和使用了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群众敏感的问题用制度来管理,群众难解决的事情用制度来衡量,群众关心的事情用制度来实施,村风民风有了很大改善,全村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村里出台的《村务管理细则》,里面列入了《外漕村村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外漕村两委会班子履行职责承诺书》等管“村官”的有关规定。村书记李根华说,《村务管理细则》的设置,让村民最大限度地参与村内事务管理,同时也对村干部和村民形成双向制约,即相互管理、相互监督,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村里刚上任,为了不辜负村民们的信任,李根华毅然决定放弃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工厂,全身心投入到村务工作中。“老百姓需要我,我就去,厂子其实不大,就是个小作坊,谈不上什么工厂。老百姓选了我,我就要尽全力为他们服务。”谈起当时自己的决定,李根华淡然地说道。从此,李根华便成了这贫穷落后村的领路人。
李根华处处为村里着想,为村民着想,他也将自家的家风带到了工作中,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花,该省的钱想尽一切办法省,他对村里的每一项支出都卡得很紧,绝对不允许村干部利用公款吃喝。
上任后的头一件事,李根华就把村里原先藏在抽屉里的财务状况,全部张贴公开,大到工程款项,小到办公开支,每一笔都请村民来监督。同时,视野开阔的他,想到了利用村里闲置土地,贷款建设标准厂房出租,为村集体增收。
在得到村民认可后,李根华用自己的家产和村集体资产捆绑起来作抵押,向银行贷款用于厂房的建设。
村里的经济条件一点点变好,但是有的村民却长期游手好闲、不孝敬父母。“不如将村里的好家风写进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言行。”李根华意识到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生一计。
“村民要遵纪守法,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严禁赌博活动,参与赌博或为赌博提供条件者,没收赌具、赌资,责令检讨并按赌资加倍罚款……”李根华和村干部们一起整理出8条村规民约,而且采取打分制进行落实,违反规定要扣分,年终总结时得分高者则公布在村口的荣誉榜上。
老王,以前因赌博,曾借高利贷,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老王扔掉了赌具,在厂里找了一份工作,如今一家和睦。
过去懒散的村民,或包大棚种地,或去厂里上班。平时休闲活动也换成了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文化活动。
整合社区资源深化社区服务
截止今年,中马街道社区共有社会组织68家,正式在册成员4000余人。自2011年成立社会组织联谊会以来,该街道还在全区推出涉及健康服务、关爱老人、邻里和爱、社区文化、和谐和睦、外来融入等方面的6个公益项目,此外,街道空巢老人六助服务项目和“三十分钟课堂”社区文化服务项目获得宁波市“文具杯”首届公益项目设计大赛优胜奖,并在去年开展了“巧手织春天”爱心编织物送老人、“尚善屋”物品义卖传递爱心、“我秀我行”太极拳、气功课堂等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
今年,中马街道继续为社区居民服务注入新的血液,引入了一系列的养老项目。
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9月在中马街道成立宁波市江北区慈爱嘉养老助残服务指导中心,旨在让更多的老年人有尊严的生活,以创新、专业的理念和方法,为老人、残疾人提供“专业、关爱、得体、高效”的为老助残服务。中心覆盖一定的人口规模,服务保证个性化,试运营以来,圆满完成江北区各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5个项目,和街道、社区合作开展大型便民服务活动10次,上门康复220多人次,400多个小时,上门慰问关怀近2000多人次,精神慰藉100多人次等,受益人群达到千余人。
徐信富是一位独居老人。2010年,老人突发脑血栓,康复情况一直不好。据中心工作人员说,老人虽然孤身一人,但是他十分坚强,每天上下楼,都是自己买菜做饭。他们第一次来到老人家中,就被老人的处境和毅力打动。
通过健康评估和咨询,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由于后遗症行动困难,因为缺乏健康知识,虽然每天服药,但很少检测血压,致使血压偏高。“我们建议老人去看医生、调整药物,老人采纳了建议后,血压一直很稳定,消除了健康隐患。”工作人员说。为了能让老人病理性步态得到矫正,康复师上门服务,每周两次为老人做康复按摩,指导他进行康复锻炼。
过了一段时间,记者随着照护员,再次来到徐信富老人家中。老人家住在7楼,家中陈设简单,但干净整洁。照护员帮助老人将左手手掌放到手指矫正器具中。她说:“老人的手因为生病而伸不直,我们就利用这样简单的小工具,让老人可以在家中进行锻炼。相比之前,现在老人的手有力量多了。”
“康复师不但技术好,而且态度好,按摩以后我的身体轻松多了。现在我在家也经常锻炼,要身体好起来,就要坚持锻炼。”徐信富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说:“大家很关心我。昨天,照护员还为我去菜场买菜,中午做了油豆腐烤肉,蒜苗炒蛋等三四个菜,做得很好吃。”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老人身体情况有了好转。充满感激的老人,拄着拐杖,从大庆南路徒步走到中心,短短的路程,老人走了一个多小时,衣服也被汗水浸透。
“我非常感谢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你们的到来和热情的服务态度给我带来生活的向往……在你们的专业服务下,我的身体有了较好的转变。感谢政府,谢谢你们。”老人在中心休息室的桌上,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自己朴素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