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条件改善心情舒畅
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66岁的吴静娟和老伴才适应自家有个卫生间的事实。
吴静娟一家原来住在下白沙路65弄一间70多平米的平房里,这里的房屋比较破旧,而且没有卫生设施。用吴静娟的话说,外面都在奔小康了,他们那的居民还每天拎马桶过日子。“20多年来,每天都要倒马桶,实在很不方便。”
她告诉记者,由于房子年长失修,一到雨天就会渗水,尤其是大雨天,房子就成了“水浸房”;房间里经常有大片水渍,家具、衣物都得想办法防潮。“经常是修了漏、漏了修,时间一长,都没心情再去修了。”吴静娟说,由于下白沙路65弄是低洼地,每年台风天,许多居民进出家门都要趟一次水,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不仅如此,因为房屋低矮,采光差,连大白天都要开着灯。”吴静娟告诉记者,由于这些原因,几个孩子来一次,抱怨一次,抱怨得多了,平时没事,她也不好意思打电话让几个孩子过来。
2009年,下白沙路65弄低洼地非成套房改造项目启动,吴静娟一家住的房子面临拆迁。根据政策,如果选择货币补偿,她家可以分到100多万的拆迁补偿款。老房子的困扰将一扫而光,为了能尽早搬迁,吴静娟一家很快签订了拆迁协议。
去年,老两口用拆迁补偿款,在红梅新村购置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居。“环境比原来好多了。”吴静娟笑着说。
到了新的环境,一开始,老两口还真有点不适应,毕竟以前一起相处了20多年的老邻居们并没有一起搬来,空闲的时间该怎么打发成了一大问题。“还好,新邻居对我们很和善,附近楼上的不少老人们和我们的爱好差不多,大家很快就成了朋友,今天到你家串门,明天到他家打牌,附近还有公园可以锻炼身体,拆迁后的晚年生活一样很充实。”
“这样悠闲的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吴静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天早上起床后浇浇花,去小区里锻炼身体,然后到小区门口的饭店吃早茶,逛完菜场回来做饭,下午和邻居们聊聊天。
最近,吴静娟和老伴还盘算着一起去首都北京走一走、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