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新江北电子报(总第 954 期)

“片区联建”,公共服务带进村
我区建设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将覆盖18个行政村
/   江北新闻网  05-20 19:18

    编者按:5月18日,《宁波日报》头版“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栏目刊发题为《“片区联建”,公共服务带进村》的重点稿,介绍我区建设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创新做法。现本刊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城镇化进程中,为推进农村社区化,宁波各地普遍采取了“一村一社区”的做法,但我区走得更远——2009年起,我区探索建设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相邻几个村“片区联建”,把城市社区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带进村里。按计划,全区将建设5家片区服务中心,覆盖18个行政村的居民。
    相比“一村一中心”的建设模式,“片区联建”究竟好在哪里?“一个村的公共服务资源有限,几个村联建就能并指成拳,成倍提升服务能力。”甬江北郊片社区服务中心是我区首家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表示,经过两年运作,辖区内5个行政村的各项公共服务资源已经整合成一只“拳头”,大大提升了服务效能。
    在甬江北郊片的农村,围绕片区服务中心,如今已初步建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医疗卫生服务圈和文体活动服务圈。村民的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同步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也都拥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一座多功能放映厅,如今已成为村民常去的免费“影厅”。
    在“一村一社区”模式下,工作人员多为村干部兼职,服务专业程度有限。有了片区服务中心,就能招募一批专职的农村社区工作者。在专业服务下,接访制度、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等多项制度相继得到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对一些政府部门办理的事项实行全程代理,是片区服务中心的“特色服务”。“以前办养老保险要往区里来回跑,现在一句话一周搞定,真是万事不出村。”一位村民在中心服务窗口前告诉记者,自从片区服务中心建成,自己办事就不用跑远路了。去年,仅北郊片一家服务中心,就通过“全程代理”办理了25017张暂住证,还让4800余户居民看上数字电视。
    目前,我区已建成3家片区服务中心,今年9月,第4家将在慈城镇黄山片投入使用。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将继续完善“片区联建”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优化服务资源分配,延伸“网格化”服务范围,为今后城乡融合打下社会管理的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