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我区非遗项目泥金彩漆正式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金彩漆作为传统宁波“三金一嵌”传统技艺的重要一项,是继我区“慈城水磨年糕”之后,第二个进入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
“泥金彩漆”前世
中国漆被称为“世界涂料之王”。从现今出土的文物考证,宁波最早的漆器是河姆渡遗址内出土的内红外黑的髹漆木胎漆碗,距今己有七千多年历史了。在文字记载上,可以查证到有关于“泥金彩漆”记叙的是明代《浙江通志》和《起居饮服笺》。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民间艺人不仅代代传授传统技艺,而且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推索、挖掘,提高和完善漆器的操作技巧。使漆器工艺成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妍丽奇葩。
历代文人对漆器工艺品的衷爱和赞颂,明确可查证的文字记载是距今五百六、七十年前的《浙讧通志》上,“大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闻名中外。”这里记述了泥金彩漆当时深受中外人士喜爱的情况,说明那时泥金彩漆工艺品己经销往国外。
明代另有屠长卿的《起居饮服笺》,也有有关泥金彩漆的记述:“宁郡切近海洋,自设诲关心以来外洋诸货毕集,居民遂仿为之,如漆器之类,虽不及洋制,而民间也资以为利。”这又阐明了当时江北漆器艺人,发现泊来品中有长於我之处,就纷纷学习、研究他们的技艺,从而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技艺,使江北的泥金彩漆工艺得以更加完美;又说明那时工艺漆器,在技艺上与国际上的交流盛况。
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港口之一。外国商人到达宁波,对地方传统工艺特色十分强的泥金彩漆工艺品极其喜爱,纷纷购买,把当时市场上的泥金彩漆工艺品抢购一空。行业迅速发展,当时宁波的泥金彩漆从业艺人达五百余人,泥金彩漆工艺辉煌一时。
可是由于列强的侵入,连年战祸使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泥金彩漆工艺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使一度灿烂的泥金彩漆工艺濒临绝艺、断种。解放后,宁波寻找泥金彩漆的艺人,尽有曹久裕、杨明才、方明祥等三位老艺人。
“泥金彩漆”再度辉煌
解放后百废俱兴,泥金彩漆这一地方传统工艺品,同其他工艺美术行业一样,也得到了重视和保护;1954年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宁波选送参展品中的“泥金彩漆”小件传统工艺品;这些作品完全保持了宁波的地方传统风格。展览期间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得到了好评,且被选入参展优秀作品出版图片集。三位老艺人为下一步的挖掘开发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1963年冬,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组织了以曹厚德所长为主,从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调入了全国名艺人詹振辉老师傅等,又从宁波市油漆工艺厂抽调几位热爱工艺漆器行业、有一定技艺基础,又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技术骨干,对“泥金彩漆”这一传统工艺品,正式实行系统性挖掘和开发,并一改传统上的以制作中小产品为主的产品格局,开拓了大、中件工艺漆器家具的试制。这些产品参加1964年广州春季交易会,立即就受到外商们的亲睐。宁波“泥金彩漆”工艺产品在广交会上一炮打响。使“泥金彩漆”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终于迎来了枯木逢春的美好时光,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时期。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日本、中东等地,深受外商的欢迎。1976年,车间又成功地挖掘了仿古沥粉四扇屏,1982年在全国漆器工艺家具、樟木箱、木雕产品评比会上,荣获自选产品第七名。
“泥金彩漆”的传统制作特点
“泥金彩漆器”的工艺技法:泥金彩漆工艺漆器,从广义来讲其实是浙东地区工艺漆器的总称。泥金彩漆在传统上大体可分为:“沉花”、“平花”和“浮花”三大类。
沉花又称暗花。它是在完工的漆胎漆膜上,进行上彩、描金的;传统上描金是用“碾金”和“水拖金”技法制作。在所描绘的漆干透[俗称脱滑]后,再罩上罩漆加以保护。好的罩漆干透后应该是透明的,因描绘上彩都是沉在罩漆之下,所以称做“沉花”。
平花是在己经完成的推光漆器的漆面上,进行上彩描金。平花在操作上有二种技法,一种是先上彩,再行勾金,金粉选用“碾金”或“水拖金”技法制作。另一工艺是先行描金后再填彩,用这二种技法描绘的纹样,与漆膜表面基本持平,故叫“平花”。
浮花实际上就是堆塑、沥粉工艺为基础。在堆塑、沥粉后再进行贴金、上彩、描金的。所制作的景物图案纹样高高浮出于漆膜平面故得名“浮花”。它是宁波泥金彩漆的主要品种。
一般漆器工艺品的共同之处大都是以木坯为主体,在器物上髹漆以保护和美化器物。木坯进过髹漆己起到了极好的保护作用,为了使器物更加惹人喜爱,就在漆胎膜面上再进行工艺加工制作,这是所有工艺漆器的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因为古代交通十分不便,各地区间缺乏交流,致使形成区域性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主要特点有:
其一,在风格上泥金彩漆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其制作技术、工艺手法上经过历代艺人代代传授、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宁波地方风格。它的特点主要体显在构图和造型上,有同与汉、唐砖雕风格,具有淳朴古雅、概括有万、大胆明快、造形夸张,犹重意境十分耐看。
其二,技艺特点主要是体现在“金”上。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殷实,宁波艺人喜欢用华贵的黄金制饰工艺品,所以直到现在宁波的传统工艺品尚有: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朱金漆石雕“四金”。泥金彩漆在贴金后,还须在金箔表面美化加工,进行上彩、勾描和罩漆等多种工艺程序。
其三,泥金彩漆堆漆的原材料选用“白如雪、红如血、黑如铁”的上好生漆,以瓦灰(制作精品也有用香灰的)为填充剂,生漆瓦灰调和后经反搡捣,按需要随时添加瓦灰捣成软硬适中、不粘不沾、压而不碎、容易修光的“漆灰”。现在的泥金彩漆一般都是以熟桐油代替生漆,以粘土粉代替瓦灰,为增加硬度加入适量壳灰(用贝壳烧制的石灰),这样制作的油泥干透后硬度虽不如漆灰,但也是十分坚硬。
“泥金彩漆”与兄弟艺种的区别
“泥金彩漆”与扬州、北京“雕漆”(又称雕红、剔红)的区别。雕漆是用纯生漆调入红入漆颜料,在木胎上层层髹饰到预期的厚度,再在漆膜上雕刻纹样,作品十分精细。而泥金彩漆是在纯生漆中加入瓦灰捣搡成漆灰,传统上并不在漆在上加红入漆颜料。在操作技巧上,雕漆工艺在层层髹漆到一定厚度后,是以“雕”为主,技法上是从上往下雕刻,雕后即为成品;作品多是单一的红色。泥金彩漆恰是以“塑”为主,工艺技法是从下往上堆塑,作品全部是贴金箔、上彩色。
“泥金彩漆”与温州“瓯塑”(油泥塑)是比较相近的,它们都是在木坯漆膜上进行堆塑,不同的是在于材料和表面工艺技巧的处理。在选用的材料上,“油泥塑”是用“油“(熟桐油)和“泥”(瓷土、白泥)堆塑作品,1959年由温州名艺人谢香如首创将入漆颜料直接加入油泥中,捣搡成艳丽的彩色油泥直接进行堆塑。“泥金彩漆”是用“漆”和“瓦灰”捣搡成“漆灰”作为堆塑材料,堆塑后再贴金,上彩漆。另外,瓯塑贴金是贴全金,贴金后罩漆即成,而泥金彩漆表面工艺不是贴全金,在人物面部、手足等肉体部位是碾银制饰,须发染显,贴金后再上彩、罩漆等,工艺复杂得多。
每一种工艺美术品的特点形成,都有它的地域性,而这个地域性的形成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之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的发达,各地交流也变的十分频繁,在技艺上互学、取长补短、使自身艺种更加完善,这是一件好事,但在交流过程中又十分容易淡化地方特色,使一个原本具有特色的艺种失去自身特色,这是应该注意和防止的事。
非遗“泥金彩漆”有传承——走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光昭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我们在位于姚江花博园宁波啄木鸟园艺发展有限公司一间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内,见到了73岁的“泥金彩漆”大师李光昭,老人目光矍铄,言谈间不时透露出他对“泥金彩漆”毕生的喜爱。
不能让泥金彩漆渐渐消失
“我对泥金彩漆有50多年的感情啊!”李光昭告诉我们,1963年,原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式开发泥金彩漆工艺品,他开始跟随我市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曹厚德学习泥金彩漆技术,“也算是宁波解放后第一批泥金彩漆传承人了!”后来,李光昭先后在宁波油漆工艺厂、宁波市工艺美术厂等单位从事泥金彩漆生产和设计工作,见证了泥金彩漆的辉煌,也无奈地看着这一传统技艺自20世纪80年代后日渐衰落。
自宁波工艺美术二厂转制后,泥金彩漆失去了大规模生产的场所,但李光昭依然在为泥金彩漆的传承而努力。他说:“先人创造了美轮美奂的泥金彩漆工艺,要是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我们岂不成了历史的罪人?”他不仅和以前的同事将泥金彩漆工艺引入装修领域,而且还和朱金漆木雕国家级传承人陈盖洪一起创作了《吹箫引凤》,和助手合作创作了《群贤祝寿图》,独自创作了《钟馗嫁妹》等大型泥金彩漆作品。
十几年没招到年轻徒弟
随着年岁渐老,找不到徒弟成了李光昭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没有年轻人接班,光创作几件作品,这项民间技艺的传承终究是个问题。”李光昭曾经带出了50多个徒弟,但是这批徒弟目前年纪也都很大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光昭就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年轻人做徒弟,但是结果令他失望。2008年,好不容易招到了几个大学生做徒弟,“干了两三个月,就全都走了。主要是这门工艺太复杂,不静下心来很难学会。”他介绍说,泥金彩漆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共有设计、堆泥、贴金、上彩、描金等五大项20多个工艺流程,“几天才能做好一件小型作品,现在年轻人哪里有这份耐心坐下来?”
“80”后加入传统工艺行列
2010年年底,宁波聋哑学校中三班的学生们在宁波市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被李光昭的作品所吸引,他们邀请李光昭授课。李光昭干脆将这些学生请进了自己的工作室内,他产生了一个从聋哑人中寻找徒弟的念头,并最终选中三人作为自己的正式徒弟。
李光昭将操作要点写在黑板上,或是直接手把手地教徒弟操作,经过数月学习,三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哑人已经能够创作出简单的泥金彩漆作品。去年,其中一名徒弟因为要回家结婚离开了工作室,另外两名聋哑学徒在李光昭的悉心调教下,他们的作品在市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喜获铜奖。
如今,“泥金彩漆”传承的队伍里,又多了三位年轻人,其中两位是今年新招收的聋哑学徒。还有一位叫董勇,去年就来到了工作室,这名学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的“80”后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老师的介绍下来到这里,跟随李光昭学习泥金彩漆工艺,一年的学习,让这名年轻人逐渐喜爱上了这门传统手工艺。
“小董有美术基础,学起来很快,现在工作室的事情主要都由他在负责。”李光昭笑着说,等董勇逐渐接手后,他打算“隐退”,但如果工作室遇到技术问题,他乐意帮助这群年轻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