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新江北电子报(总第 939 期)

建设和谐社区 同创美好生活
/   江北新闻网  04-12 19:31

编者按: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争创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社会文明、和谐意识,推动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那么,我区在和谐社区创建中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进我区的几个社区,体验到了那里优质的社区服务、和谐的邻里关系和居民的美好生活。

“生活在我们这个社区里的居民现在是越来越幸福了。”在中马街道槐树社区,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槐树社区:老小区有新生活
    “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市文明社区”、 “区四星级温馨社区”……在槐树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我们看到的这一个个荣誉牌匾,仿佛也在向我们诠释着生活在这个老小区的居民有着美好的生活。
住房宽敞环境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的居民住的还只是一片低矮的民房,夏天闷热,冬天又遮不住寒风。个别人家的屋顶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偶尔还会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住在槐树社区有40余年的夏大爷,向我们讲述起了小区的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政府将那些低矮的平房全部推倒重建,让居民们都住上了宽敞、干净的公寓楼。“现在,小区里的路更宽敞了,环境也更美了。”说起这些,夏大爷是一脸的笑容。
    对此,社区书记张梅芬深有同感。“近年来,随着槐树路的不断改造,同时也由于社区部分住房得到了改造,使得槐树社区变得更美丽、更漂亮了。”她说,如今的槐树路,一头连着甬江大桥,一头连着宁波大剧院,其间又与解放桥、永丰桥相交,两侧桃渡公园、江北公园、槐树公园绿意绵延,成为串起颗颗明珠的一条金线。
    “除了环境越来越美,槐树路沿街两侧增加的许多商店,也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张梅芬说。
健身游乐有去处
    “家门口有了健身游乐设施,交关好!”退休老人王大伯向我们说,每天晚饭后,他和老伴都喜欢到楼下的亭子里坐坐,和邻里聊聊天,或者在健身器材上健健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区里还没有什么文体设施,居民在茶余饭后都没有可以娱乐和活动的地方。据王大伯回忆,到了1996年,小区里新的居民楼建成以后,绿化和设施建设也开始着手进行。
    “现在,社区里每隔几幢楼之间都装有健身器材,方便了居民在自家门口健身。”张梅芬书记介绍说,社区成立以来,已经建成活动用房200平方米,占了社区用房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包括社区的图书室、健身室、活动交流中心等等。
    刚刚搬来才两年的吴先生也向我们说了他的感受:槐树社区为孩子们考虑得也很周到,特意开辟了几个儿童游乐场所,解除了他们做家长的担心孩子没有玩乐场所的顾虑。
邻里互助乐融融
    近年来,槐树社区组织积极开展一系列便民服务活动,让广大居民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服务。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双十八便民服务日”活动了。
    “双十八便民服务日”活动开始于2004年6月,就是在每个双月的十八日那天,为社区特定的便民服务日。在这一天,社区内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志愿者,都会为其他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义务服务: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疑难问题咨询和解答,开展家电修理、衣物缝补、理发、修鞋、磨剪刀等等项目的服务。社区居民江素萍大姐,下岗后就靠帮人缝缝补补为生,她身体不太好,但每次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为居民们修改裤脚、缝补衣服。
    除此以外,社区里还有许多热心居民主动为邻里服务:退休医生张惠芬阿姨,推出了“周一减压室”服务,每周一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医疗咨询、服药指导,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进行上门服务;退休工人鲍大爷,在自家住房前后两个窗户下各放着一只用链子拴着的打气筒,每天24小时免费让社区居民使用,这打气筒一栓就是15年,至今被打坏的气筒不下10余只……
    “社区服务活动和居民间的互帮互助行动,使居民与社区更贴心、更融合,居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友好和睦了。”张梅芬说。

“我们既是邻居又是‘群友’,我们的生活很温馨!”这是文教街道北岸琴森社区居民谈得较多的一句话———北岸琴森社区:“群友”的生活很惬意
    北岸琴森这个相对比较高档的新社区,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之一的是,那里的居民没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而有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温馨。
建“群”露天“讲大道”
    前天上午7点半,北岸财富中心前的空旷地上有二十来人凑在一起“讲大道”。一打听,原来他们是北岸琴森社区的居民,每天早上在这里练太极拳。练拳结束,大家都喜欢坐下来讲讲身边事。用时尚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就是一个“群”,通过“讲大道”讲出了邻里情。
    住在社区23号楼的孔夏娟向我们介绍起这个“群”的由来。“我是2007年3月入住小区的,女儿女婿白天都出门上班,我留在家里时间一长闷得慌,曾不止一次地跟女儿说‘不要住了’。”孔夏娟说,后来,她看到有一些中老年人每天早上聚在社区北入口的空地上练太极拳,有人热情动员她加入,她就成了其中一员。几年来,练拳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练拳场地也从社区北入口的空地转移到了新建的北岸财富中心广场。早练晚练,一天有两次聚会,让许多原本跟孔夏娟一样闷在家里的中老年人走出了家门,增加了交流。而这20来人聚在一起‘讲大道’,也是在练拳过程中派生出来的。
    住北岸琴森社区21号楼的竺亚是从庄桥一带搬过来的,她以前跟邻居都很熟,她希望住进新的城市社区,也能有那种氛围。令她高兴的是,现在她也成了这个“群”里的成员。住北岸琴森社区11号楼的周梅芳被公认为是这个“群”里最热心的一员,她把“群”里成员的联系电话一一记录下来,制成了一本通讯录,说这样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可以相互照应。
    竺阿姨对门人家小孩放学后因家里没人进不了家门,竺阿姨热情照顾;孔阿姨楼上人家晒在窗外的衣服掉下来了,孔阿姨赶紧收好,送上门去;王阿姨两天没来“讲大道”,周阿姨心里牵挂,就打个电话去问问是不是身体不适,然后上门看望;陈师傅的脚扭伤了,张阿姨送去伤膏,还有人从家里找来国外带回的专用喷剂……
    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对这个由中老年居民自发形成的“讲大道”的“群”大加赞许,因为这个“群”里的成员们在个性方面大都热情活跃,社区公益活动也总少不了他们。
网上聊天解难题
    “社区QQ群和论坛真的太方便了,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提起社区这个网上平台,居民方师傅连声道好。
    原来,方师傅的儿子在江北实验小学读书,可最近夫妻两人工作很忙,没时间接送儿子上下学。“虽说学校比较近,但孩子还小,总有些不放心。于是我在小区论坛上发了个帖子,看看有没有哪家的老人能帮忙接送孩子。”第二天,方师傅就接到了许阿姨的电话。“许阿姨说自己退休在家,每天也要接送孙子上下学,刚好可以顺带接送我儿子。”方师傅激动地说,“我当时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了。”现在许阿姨每天都会接送他的孩子上下学,有时候方师傅夫妻俩要加班,许阿姨还会把孩子带到自己家里做功课。“多亏了小区论坛,让我结识了许阿姨,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
    “为了方便居民,我们社区在2006年底建立了这个‘互联社区’, 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搭起一座联系的桥梁。”社区主任方红珠说,一根纤细的网线,一个虚拟的世界,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通了一个全新的渠道。现在,社区居民们在网上聊着,在网下帮着,原本陌生的邻居变得熟稔起来,以前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已然被远亲不如近邻的温馨所替代。

“要找和谐社区美好生活的故事,到我们社区肯定不会白跑!”在孔浦街道绿梅社区,居民们都显得十分自信———绿梅社区:温馨的和谐社区
    走在绿梅社区,迎面而来的是整洁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92.76%的群众满意率很能说明问题。”一位社区居干介绍说,几年前在全市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绿梅社区以92.76%的高分夺得我区冠军。
    绿梅社区,一个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处城乡结合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且没有物业管理的老小区,为何如此“和谐”?
 “一本帐”解居民生活难题
    为了给社区百姓提供更加有效、实际、便捷的服务,去年起,绿梅社区在社区干部中推行“一本帐”工作制。“一个社工,一本帐本”,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让老百姓说了算,一年来,社区干部到底为老百姓做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问题,通过“一本帐”便一目了然。
    文汇小区居民反映电信公司因将高压线移位后没有将8个水泥墩处理掉,对电信公司的不作为,居民们准备集体信访该单位。社区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后,把该事件记录到“一本帐”中,并制定预案限定解决时间。同时,社区居干一方面逐个登门拜访,与影响力较大的居民促膝谈心,亮明自己的观点,争取获得信任;另一方面积极与电信公司取得联系,电信公司得知事态严重后,在第一时间对8个水泥墩进行了挖除,从而及时制止了集体信访事件的发生。去年一年,绿梅社区通过“一本帐”共调解大小纠纷60余起,调处率和调解成功率均达 100%。
“义务巡逻队”保一方平安
    “请问你找谁?”在绿梅社区,如果你是生面孔,就会遇到佩戴橙色袖标的大妈大伯对你问这问那。
    “这些爱管‘闲事‘的老人,就是我们社区的党员义务巡逻队队员。”社区干部向我们介绍说,11年前,社区成立了“党员义务巡逻队”,从当初的7名退休党员扩充到如今的24名。他们中还有父子兵、夫妻兵等互相带动上阵,无论风吹日晒雨淋,每天巡视墙门楼道,为居民看家护院。社区干部说,巡逻队给党员们提供了一个服务群众的平台,同时也起到了党员在社区里的模范带头作用。 
    十余年来,绿梅社区几乎没发生过一起重大偷盗事件,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和谐稳定。在社区里,只要提起这支“党员义务巡逻队”,社区居民都会伸出大拇指夸上一句“他们可是阿拉社区的‘110’啊”。 
“邻居互助楼”让邻里关系暖起来
    “我们墙门,哪户人家做什么,我们都知道。不是吹牛,做起事来,最团结的就是我们了……”绿梅小区的12幢楼栋党小组长张爱娣总这样自豪地说。12幢里14个党员居住在此,他们在楼栋党小组长的带领下都上了楼道里的“党员点将台”,楼道里的居民有事都爱找他们。该党小组还自发承包了社区的阳光科普实验基地党员实验田,专门为社区培育花木。
    “我们这个楼道被大家称作是贴心的‘气象站’,它是我们的特色品牌呢。”住在10幢里的王大妈这样告诉我们。原来,由于该楼道住户中船员较多,天气变化影响着海上作业的船员,也牵动着船员家属的心。为方便居民,社区便在此设立了气象站,特意制作了气象播报牌,由这个墙门大学生小朱担任播报员。每天早上5点,在其他居民还在熟睡中,他就把最新气象情况早早书写在播报牌上。这也影响了周围的其他人,如果小朱有事不在,其他人会自觉地作好“替补”。自从有了气象站,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拉近了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谁家有个困难事,只要招呼一声,大家都会相互帮助。 
    邵阿姨牛奶代领站、党员绿化责任岗、居民流动书吧、楼道“安全岗”……一个个楼道品牌,促成了绿梅社区更多的“邻居互助楼”,让大家走出了钢筋水泥大楼,共同融入和谐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