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没有显著提高,如果发展方式没有切实转变,如果“GDP至上”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下一个“PM2.5”离我们并不遥远。
“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来很陌生的专业词语,因为大家对空气质量的忧虑,从去年10月份以来迅速成为社会热词。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PM2.5,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作出了新的承诺。这无疑是政府顺应民意、重视民生的体现。
不过,在关注PM2.5的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PM2.5的监测只是第一步,其治理、削减仍然任重道远。而且,在环保领域,还有不少类似“PM2.5”的难题。当我们周围的环境容纳不了这些污染物时,当出现不利的气象条件时,它们或许就会顿时显形,呈现在公众眼前。
比如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的氮氧化物,具有多重环境效应,是大气污染、光化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之一。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目标。然而,去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成为没有完成的节能减排指标之一。
2011年节能减排设立了6个约束性指标,其中有3个没有完成,占了一半。除了氮氧化物排放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也没有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照例超额完成的同时,节能减排没有实现“开门红”,形势愈发严峻。这既体现在多个指标数字中,也体现在各地恼人的灰霾天气、频发的污染事故中。
“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在我们面前,注定还有很多“PM2.5”这样的环保难题。如果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没有显著提高,如果发展方式没有切实转变,如果“GDP至上”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下一个“PM2.5”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灰霾天气来临,很多人或许会抱怨政府和企业环保没有搞好、污染治理不力。但我们有没有问问自己:“我为环境保护做了些什么?”实际上,很多人“打瓶酱油也开车”、不注意节约用电,这些行为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增加,日积月累,对灰霾天气也会有不小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污染的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
美好环境,人人盼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垃圾不乱扔……很难想象,一个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的国家,会是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国家。
对各地政府来说,拒绝下一个“PM2.5”,关键就在于调整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例如,北京市较好地完成了去年的氮氧化物控制指标,北京一枝独秀的秘诀就是稳中求进,把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污染排放的强度随之降低。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的预期目标。中国这个指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顿时引起全世界瞩目。中国主动踩刹车、减缓经济增速,一个重要的缘由正是考虑到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面对2012年经济增速7.5%的“低指标”,面对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硬指标”,各级政府应尽早改变“经济发展高标准、环境资源低标准”的状况,打好节能减排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缓解日显强化的环境和资源约束,让百姓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