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东南商报
宁波侨讯
中国宁波网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新江北电子报(总第 928 期)

江北城乡一体化中居民收入和消费差异分析
吴巍 顾旭东
/   江北新闻网  03-13 16:22
    “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及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从收入和消费角度对城乡之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原因,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一)收入差异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增幅大于城市居民
    收入水平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一个重要指标,2006年到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持续增长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677.81元增长到30166.36元,年均增幅11.29%。农村人均纯收入则从9175.00元到14667.18元,年均增幅12.4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相对差距逐年缩小,城乡收入比从2006年的2.14:1缩小到2010年的2.05:1。
    2、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来源更加多元
    一是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城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纯收入,其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是最主要来源和重要保障,但趋势有所不同。首先农村工资性收入的年均增幅在加快,达到13.11%,远远高于城镇居民9.88%的年均增幅。其次是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趋势不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的76.26%下降到2010年的72.16%,而农村居民则从2006年的71.08%上升到2010年的72.80%,两者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日趋一致。
    二是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幅都较大,均在20%以上。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和固定资产增值。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村集体股份制改革分红收益以及自有房屋出租、房屋拆迁货币补偿等。根据抽样调查,在股份分红方面,2010年甬江河西、孔浦村民人均股份分红达到3389元;拆迁补偿方面,多数农民按照“拆一赔一”标准,可获得多套住房,通过租售可获取较为客观的收入。
    三是经营性收入增长不足。经营性收入在城乡收入结构中比重较小,增幅也有限,主要是城镇居民从事个体经营、家庭作坊数量较少。农村居民以外出打工为主,除了慈城有几户专业种粮、养殖大户外,本地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已经很少,有限耕地已经集中承包给外来人种植,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作用有限。
    3、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首先是城乡一体化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城市化推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了农村基础建设,改善了农村投资环境,培育了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民社会保障力度,以房屋出租、农家乐等为代表的农村经济成为农村居民增收新的渠道。
    二是转移性收入差异作为城乡差距的主因尚未改变。转移性收入一直以来是城镇居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是隐性收入。近年来,公共财政支出加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和公积金、养老金、退休金标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从2006年的4028元增长到2010年的7157元,年均增速15.73%,排在第二位。与之相比,“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速虽然达到了26.5%,但其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仅为城镇居民的1/7。城乡二元的转移性收入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消费差异现状
    1、城乡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支出快于城镇居民
    收入拉动消费,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了决定了消费水平。2006年到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12664元提高到19420元,增长了53.3%,与收入增长水平同步,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则从7179元提高到12389元,增长72.57%,增速不但高于同期收入增长水平,而且明显快于城镇。城乡消费支出比从2006年的1.76:1缩小到的2010年1.56:1。消费水平得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2008年以来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上的作用得到了较好体现,特别是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政策的实施,使本来被低估、制约的农村市场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在城镇消费基本饱和,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有力拉动了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提升。
    2、城乡消费结构各有侧重
    城镇居民以享受性消费为主。我区城镇居民消费的重点是食品、交通和通讯、教育娱乐,2010年的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35.52%、15.92%、15.91%,占总支出的67.35%。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享受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居民更愿意投入到出行、文化、娱乐项目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以高端耐用品为例,在汽车、数码相机、电脑等中高档产品上的消费上,城镇居民在汽车、数码相机、电脑上拥有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4倍、3倍、1.7倍。
    农村居民偏重于保障性消费。除了食品支出以外,居住和医疗保健一直都是农村居民最大的支出,5年内,农民居住支出提高了82%,医疗保健支出提高了92.5%,无论是相对比重还是绝对数量,居住和医疗是农村各项消费项目中唯一高过城镇消费的。由于目前农村居民受困于保障性消费压力,衣着、交通和通讯、教育娱乐等享受性消费投入较少,与城镇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城镇居民这三项消费分别是农村居民1.9倍、2.1倍和5.7倍。
    3、消费差异原因分析
    一是消费观念的差异。造成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别的主要因素有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别、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农村居民相对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偏低,不仅对农民增收有制约作用,还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相对优于农村居民,信息来源较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家庭用品的舒适、品牌档次和技术含量要求较高。
二是社会保障差异。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上明显差异使得农村居民在教育、住房、医疗上消费比较大,关注度高,从而在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不足,投入较少。
关于缩小我区城乡收入
和消费差距几点思考
    1、加快城乡一体化,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正确引导城镇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把农民增收放在突出的位置,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政对农村经济的补贴。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普通家庭负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继续加大教育和医疗保障投入,减少普通家庭负担。要继续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探索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及大病统筹制度。
    3、向城乡提供同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产品,改善消费环境。重点鼓励发展新的消费方式。积极为农村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创造条件。要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大力挖掘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
    4、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生活中的难点。通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