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东南商报
宁波侨讯
中国宁波网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新江北电子报(总第 926 期)

科技编辑家王丽云
谢振声
/   江北新闻网  03-08 17:16
    王丽云老师是宁波市慈城镇人,曾在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担任编辑长达30余年,素以求真务实、工作严谨而得到编辑出版界的赞誉。她编辑出版化学方面的书刊百余种,其中有多部著作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等奖项,对祖国科技出版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坎坷崎岖求学路
    王丽云老师于1926年出生在北平(北京)。他的父亲王如璋先生(1866—1938)时任海军部视察、技正,授海军上校军衔,曾获国家颁发的三等文虎章、四等嘉禾章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王如璋先生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后任复旦公学教授、沪宁、津浦铁路总工程师,对我国早期铁路建设颇有建树。王丽云老师的二伯父王凤喈先生是我国最早的官费留学生——120名留美幼童之一,曾历尽艰辛、竭尽全力为祖国的科技教育和外交事业,为培养我国自己的海军技术人才作出不少贡献。她的大哥王成椿教授曾发明日光热水器、日光蒸馏器和日光海水淡化器,是我国最早从事日光能研究且具有国际影响的专家之一。二哥王成柏是化学家,曾任北洋大学、东北大学、中法大学和北京工业学院等高校化学系的教授。
    1928年,王如璋先生从海军部退休。王丽云老师随父母和两个姐姐(懿云、织云)回到故乡慈谿县城(今慈城镇) ,住在正对北门的民权路。她先求读于慈谿尚志小学(今慈城中心小学),1937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慈谿县立初级中学(今宁波市慈湖中学)。当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在国难当头之际,她和同学们都很珍惜宝贵的求学机会,尊敬老师,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她们课余高唱抗战歌曲,参加抗日救亡宣传。不料1939年6月,新建的慈中校舍被日军飞机炸毁,学校被迫迁至距县城20里的芦山寺。她和其他同学在周末都是步行往返,若遇上暴风骤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只好改乘乌篷船到罗江,再走约5里路到学校。虽然求学的路相当艰辛,但她却更加专心用功,并对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两度荣获学校颁发的“六六老人奖学金”(每年级一人) ,这不断激励着她发奋努力学习,同时也促使她暗下决心,要像两个哥哥那样(他们已于1929年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争取日后在大学深造。1941年7月初,她以同等学力考取北平贝满女中。1944年1月下旬,她和大姐等悄悄离开北平,经开封、商丘、界首、洛阳、西安、宝鸡、重庆,一路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7月底到贵阳,考取了迁校贵州的浙江大学,在湄潭县永兴镇度过了难忘的大学新生生活。1945年8月,抗战在坚持了8年之时终于胜利了!她曾就此写道:“我是不幸的,在小学毕业时,1937 年爆发了日寇侵华的‘七?七事变’,从此求学路上崎岖坎坷。我是幸运的,在逆境中经过几年抗争,终于实现大学之梦。……当年日寇大肆入侵,占我大好河山,炸我崭新校舍,迫我背井离乡,受尽困苦折磨。但毕竟劫后余生,终遂求学心愿。足迹所至,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画了一个大圈,恰似一个圆满的句号,未辜负母校(慈湖中学)对我的苦心培育与殷切的希望。”
辛勤耕耘三十年
    1946年王丽云老师随浙大回迁杭州,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当年5月3日杭州解放了,她和浙大毕业班的许多同学都在当月到华东军区浙江干部学校报名,积极学习革命理论和政治政策。为了支援东北经济建设,部分理工科学员在8月提前结业。她在领得浙大的临时毕业证书后就去沈阳,先后在东北工业部下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所及院本部从事技术行政工作。
    在20世纪50年代,王丽云老师征得领导同意,把自己定位在科技书刊编辑出版的岗位上,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做一名编辑,后任高级编辑、化学组组长直至离休。她在科学出版社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成绩斐然。她花费很多精力刻苦钻研,积极仔细地从事化学领域学术著作及译作(英、俄、日)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燃料化学等方面的书刊约百种(含英文版),复审化学书刊原稿约250部。内中有不少化学名著,对化学科学研究和高校化学教育起过推动作用。如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黄子卿院士的《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物理化学家和结构化学家唐有祺院士的《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家蒋明谦院士的《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线性规律》和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的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的《配位场理论方法》等等。她责编和复审的不少书籍曾获奖,如《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修订版、《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获1987年全国首届高等院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线性规律》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获科研成果奖,《配位场理论方法》等4部书获全国优秀图书奖。王丽云老师对祖国科技出版事业贡献卓著,196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奖状,1987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荣誉证书,其业绩先后被选编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和《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等。
情系故乡和母校
    王丽云老师离休后,在子女的悉心照料下,晚年生活愉悦又健康,充实而又有价值。她曾用桔子皮手工制作过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并获奖。自2004年央视音乐台开播后,她每天都收看中外经典节目,自觉心情愉悦,得益匪浅。故提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音)乐,认为健康的心态与乐观的精神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她在晚年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热心参加留美幼童后裔联谊活动,并提供有关资料。对家乡和母校更是倾注着深厚的感情。她在京积极参与贝满女中校友活动。为母校慈湖中学百年校庆撰写了十分感人的“抗战期间一段曲折的求学历程”一文,共分在母校的怀抱里、远别母校的苦难岁月、再经周折圆了大学之梦3节,长达7000字,刊发在2002年9月印行的《弦歌不绝——宁波慈湖中学百年校庆纪念文册》中,后收入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江北之骄》(宁波市江北区专家辑) 一书中。她还为《古镇慈城》杂志撰写过回忆文章,如在第5期发表过“参加我国早期铁路建设的王如璋”一文。在“故园六十六年前”一文(载《古镇慈城》第31期)中,她用5千余字的篇幅深情地回忆起:一、我家老屋,二、家乡多蛇,三、家乡多美食(海鲜、蔬菜、野谷麂、自制的糖果点心、粽子等)四、家乡多雨,五、家乡多河。笔者在学习研究和工作过程中,也曾多次得到王丽云老师的热情帮助和指导,收益良多。她还发挥自己的特长,热心联络浙大校友,担任浙江大学老校友联合级刋《求是通讯》的责任编委,从寄赠的第41、42、43期《求是通讯》可知, 3期刊物内容相当丰富,字数共计近24万字。她在耆耄之年,不顾年老体衰,为此付出了许多的精力和心血。诚如哈尔滨的冉启云高工(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2010年2月5日给王丽云老师的信中所写:“《求是通讯》是浙大老校友最喜爱的一份刊物,为大家怀旧念故情愫提供抒发交流的平台,是老校友们晚年丰盛的精神套餐。在它行将走完光辉历程之际,你们编委和联络员不辞劳苦,顽强坚持,一直为大家送来慰藉和温暖,体现出你们老骥伏枥、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你们辛苦了,再次向你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1年12月10日,王丽云老师因病与世长辞。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竹厅,科学出版社领导和亲友们为这位深受人们敬重和爱戴的科技编辑家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共同缅怀这位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的杰出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