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新江北电子报(总第 926 期)
|
|
杨柳依依 |
金建楷
|
/
江北新闻网
03-08 17:15
|
|
|
|
阳春三月,“山花开,蜂蝶闹,杨柳青青黄莺叫。”宁波人在春光明媚的日里最喜欢和青青的杨柳结缘。从前是:各家门窗插柳条,妇女发簪饰柳梢。老人脚穿柳条鞋,小孩头戴柳圈帽。人们用青青的杨柳,表示对春日的祝福和心意的虔诚。
从前,结柳活动很多,通常有“折柳”、“植柳”、“射柳”、“戴柳”等。
我国早就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描述此事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富有寓意:一是杨柳生命力极强,意味着:朋友啊,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再是“柳”和“留”,“丝”和“思”字音相谐,用来表示戚戚留恋、脉脉相思的感情。唐代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分明就是一幅《春日折柳赠别图》: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画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透露出一种春意绵绵、别情依依的情调,寄托对朋友远去的良好祝愿和殷切的期望。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感情和美好的情操。
折柳送别,多在春日:一是因为此时杨柳青青可折;二是因欣欣向荣的春景与离愁别绪可形成强烈的反差作用。此时折柳送别,更能强化主人客人苦痛无奈的感情氛围。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把“杨柳枝”(物质世界)与“离别情”(心理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内外两个世界产生审美共鸣,由联想而移情。
“折柳”除用以“赠别”,还用以“插柳”。古代妇女踏青,漫游郊外,满怀春意,折枝杨柳,采朵野花,插饰在头发上,称“插柳花”,表示红颜不老,青春常在。据载:在唐代,清明春日,家家户户的门楣、井架等地方,都插上杨柳枝,表示“驱瘟避邪”,“逢凶化吉”……这风俗,此后又慢慢地演化“植柳”的风尚:晋陶渊明亲自在宅边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唐柳宗元贬到柳州做刺史,亲自广植柳树,以表对“永贞革新”的不屈精神,曾得“柳柳州”的号称;北宋欧阳修曾在杨州平山塘掘土植柳,以表心志,人称“欧公柳”;清初蒲松龄,临泉植柳卜居,自称“柳泉居士”,《聊斋志异》就在柳泉边写成的……
此外,还有“射柳”的习俗。除“百步穿杨”的典故外,这与春秋时代介子推“抱柳而死,愿政清明”的传说有关。旧时清明前一天,家家户户都用米面粉做成飞燕的样子,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上,叫做“子推燕”。射柳时,把鹁鸽储在葫芦中,悬挂在柳枝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鹁鸽飞出,寓意对介子推的解脱。
流传最广泛的要数“戴柳”了。戴柳始于唐代。取柳条编成环扣在头上,或将小柳枝插在发间,这就是“戴柳”。尤其是儿童,春日里喜欢结伴戏耍,蹦蹦跳跳来到野外河边,随手折下新鲜婀娜的杨柳枝,扎成圈戴在头上。
“戴柳”的原始意义,也是表示对忠臣介子推的悼念。以后又有了其他传说,说黄巢起义时曾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在古代,还有专门卖杨柳枝的。你听: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在宁波及至浙江许多地方,迄今还流传着一首《清明杨柳谣》:(见《宁波歌谣集》)
清明戴杨柳,来世有娘舅。
娘舅,娘舅,河里游游。
拾个蛋蛋,给外甥娃过夜饭。
按越地风俗,一户人家要分家时,须等娘舅到场,才动手分家产,所谓“娘舅大石头,闲话独句头——压阵。”可见娘舅在社会家庭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亲爱的朋友们,值此杨柳青青、春光明媚之时,让我们投入江山如画的怀抱,把自己交给自然,让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丽!
春风杨柳万千条,十亿神州尽舜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