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东南商报
宁波侨讯
中国宁波网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新江北电子报(总第 919 期)

家门口享受中医药服务
/   江北新闻网  02-21 22:03

编者按:
    列为政府实事工程以来,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一直颇受重视。从去年开始,我区更是按照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要求,深入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三进工作。目前,全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辟了中医特色诊疗区,4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常见特色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社区覆盖率100%。

【新闻背景】
    2009年4月中旬,国家颁布新医改政策,并明确指出今后要大力发展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百姓,同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文件之一。2010年3月,为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市政府出台了实施新医改的首个配套政策《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政府对中医药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到2012年,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

◆中医药服务社区覆盖率100%

      身体不舒服了,喝点中药汤剂;夏天到了,要三九贴敷;冬天时,吃点膏方调理……现如今,对于江北的老百姓来说,中医中药已与生活息息相关,卫生部门一项调查也表明,超过半数市民对中医药情有独钟。
    其实,看中医不一定非得上大医院寻名中医,平时做个针灸、拔个火罐还是家门口的社区卫生院最方便。
    为此,从2008年底开始,我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特色和优势,启动了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程,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硬件设施的新建、改建力度,着力营造良好中医药服务环境,并积极推进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把中医药服务列入规范化村(社区)卫生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中医药服务在村(社区)不断延伸,逐步建立了三级中医药卫生服务网络。
    目前,全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辟了100平方米左右的中医特色诊疗区,设置率达到100%,同时,4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常见特色中医药服务项目,每个村(社区)卫生室至少有一名能中会西的卫生技术人员,并配有专门的中医特色诊疗室以及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中医药服务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为了让更多社区居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我区还组建了由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高年资中医师组成的10人中医药业务巡诊小组,每周日定点定时进站开展诊疗活动,使每个社区的群众均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看中医吃中药能省钱

    “还是看中医好,离家近,效果好,花钱少,平均下来每天只要花10多块钱,比西医少了很多。”住在双东坊社区的罗大爷今年70多岁了,患有结肠炎,去年曾突发病情,在大医院配了一些抗菌素类的药物,最后也没把毛病治好。
    “我们老年人身体弱,看中医、吃中药边治疗边调理身体,价格便宜,效果又好。”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自从每个星期到这里来“报到”,身体在中药的调理下越来越好了。
    的确,相对西医药来讲,中医药诊疗方法比较简单,它不依赖于高精尖的技术,仪器设备,所以相对价格低廉,因此,它在帮老百姓看病省钱方面,能做出不少贡献。
    “前年,市里出台了扶持政策,新增对中医类经常性经费补助范围,由市、县两级财政分别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每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区卫生局医政科有关负责人表示,“补助是补给医院的,但真正受益的是患者。”
    据介绍,根据该意见,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医药诊疗项目、院内中药制剂、中药品种(含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和门诊煎药费纳入报销范畴,这又会给患者省下一笔费用。

◆三年投入专项经费两百多万

    “目前,全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辟了中医特色诊疗区,4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常见特色中医药服务项目,从中医看病到中医治病,再到中医养生保健,将中医中药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区卫生局医政科有关负责人语言很简短,却概括了这三年多来江北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
    三年时间,不长不短,但江北的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却还算不错,这一切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区已累计投入专项经费超过20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经费投入的“常态化”,需要政策的支持。为此,我区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北区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保障中医药科学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系、投入补偿机制、运行保障机制。
    与此同时,以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契机,健全领导,“层级化”落实责任,不断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基本形成具有鲜明江北区域特色的城乡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2009年,慈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我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中医药适宜技术受追捧四成以上门诊处方量来自中医药


    “小病配点中药便宜实惠,有个腰酸背痛的,可以随时来做理疗、推拿,十分方便。”这几天,慈城镇浮碧社区的居民王大妈,肠胃有点不舒服,于是,她来到该镇卫生服务中心,想要配几贴中药调理一下。
    作为一家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慈城镇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诊疗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营造出了浓烈的传统医学氛围。据介绍,该中心有中药饮片573种、中成药118种,开设中医内科、推拿、针灸理疗、中药煎煮等多项中医药服务,深受辖区居民的欢迎。
    的确,以“简、便、廉、验”而著称的中医药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尤其是随着中医药“三进”工程活动的持续开展,广大社区居民也更加信赖中医药、更愿意使用中医药,特别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受到社区居民的热捧。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7家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门诊处方量2010年超过43万张,占比约44.6%,而2011年超过了75万张,约占总处方数比例44.9%。也就是说,这两年,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成以上的门诊处方量来自中医药。
    究其原因,都归功于我区这几年在基本医疗服务工作中,积极推动中医药方法与适宜技术在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应用。如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开展包括针灸、推拿、火罐、敷贴等至少5种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努力解决一些西医难以奏效的疾病治疗问题,为居民健康需求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保障。
    在硬件、软件的双重支撑下,目前,我区扶持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诊疗效果显著的中医诊疗特色项目。如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在“面瘫(歪嘴风)”中医治疗领域独树一帜,远道求诊患者络绎不绝;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主推针刀疗法,因其创伤小、疗效佳、安全、简单,自针刀专科开设以来,已为上千例患者解除了病痛,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慈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牵引配合中频电疗法理疗治疗颈、腰椎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成熟应用以来,已接诊颈、腰椎病患者千余人,有效率达90%以上,深受辖区患者的欢迎。
    随着中医药门诊处方量的增多,也给社区医院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心中医科业务收入超过1754万元,占中心业务总收入比例达16.7%。

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稳步实施


    从以治病为主,转向未病防病,是目前世界医学界的一个转型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医讲求的“治未病”理念相契合。
    为此,在推进中医药“基础医疗服务工程”的同时,我区不断深化中医药发展功能,启动了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公共卫生保健作用。
    在具体操作中,我区充分发挥传统医学的养生保健特色,积极参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对社区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行为干预,制定了特定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组织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指导工作,并根据不同季节流行病学特点,采用中药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建立了中医药防治甲流门诊。
    与此同时,我区还将中医药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妇幼保健工作中,开展中医药保胎、胎教和儿童保健等工作,并将中西医结合康复内容纳入社区康复体系,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宣教,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在辖区低保、生活困难家庭中针对3-7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哮喘病人,免费开展穴位敷贴冬病夏治治疗;针对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人,免费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
    目前,全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确定免费穴位敷贴冬病夏治治疗病例26例,确定免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例40例。
    据悉,今年上半年甬江卫生服务中心也将开业,届时,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将建立中医“治未病”中心。

编后小语:
    曾今,韩国的一部《大长今》让很多中国人对韩国宫廷的药膳饮食文化着迷,而这种文化的渊源却恰恰是在我们中国。近年来,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在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制定上表现得异常活跃,韩国也把其原来的“汉医”改成“韩医”,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医药文化正在接受挑战。
    不过,随着新医改的推出,国家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其实,我们所希望的是,作为国粹的中医药能够发挥“治未病”作用,让老百姓在享受中医药相对低廉、副作用小的前提下,健康能够得到更加周全的保障。

◆加大中医药人才培训力度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这几年,我区通过引进、培养、提升等形式,加大中医药适宜型人才建设力度,全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目前,中医类别执业医生46名,三成以上为中高级职称中医师。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中医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基层中医人才的紧缺成为当前的最大问题。目前,中医类别执业医生只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总数的20.5%,平均每家社区服务中心只有6名中医师。”区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不过,近年来,我区加紧了中医药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带教工作,不断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临床医生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使每位临床医生掌握基本的中医药操作技能,从2010年起,分批对全区178名非中医的临床医生,实施为期3-5天的中医药转型培训。并邀请省专家开设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推广应用至少5种适宜技术。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技术竞赛比武,丰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文化知识。
    此外,为大力扶持中医人才建设,提升人才档次,扩大中医服务的影响力,我区出台了《江北区“名医工程”实施意见》,开展区级名中医评选活动,评选出的区级名中医,享受每年1.5万元、连续3年的特殊津贴待遇,为吸引、留住优秀中医人才创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