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江北电子报(第 897 期)
|
五年投入63亿元,惠及3万余群众
|
“城中村”改造,见证城市破茧成蝶 |
居住环境“大变脸”
|
http://jbxww.cnnb.com.cn/
江北新闻网
12-26 14:19
|
|
|
|
城乡统筹惠民生
“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问这房子卖不卖,都以为是商品房。”昨天,柏树桥村的原住民苏惠康,看着眼前的新小区一脸欢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居然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五年前的柏树桥自然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原有村民约110户,村民住宅多为上世纪80年代前后建造的低矮破旧的建筑,道路坑坑洼洼,供电、供水设施老化,供热、燃气、排污等基础建设缺乏,违章建筑杂乱无章,春天杂草丛生,夏天蚊虫泛滥,秋天雨潦泥泞,冬天烟雾弥漫;特别是外来人口占到全村居住人口的2/3以上,治安、消防等问题突出。苏惠康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居住环境:“阿拉白天上班时,都在担心家里的安全。”可喜的是,今天,柏树桥村已“变脸”为由8幢气派的高楼构成的一个可以媲美普通商品住宅楼盘的新住宅小区——新小区的建筑质量,用几乎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来“监督”的苏惠康的话说,“全宁波应该也能算一流”。
让村民高兴的,不单单是旧村换新颜,更在于城中村改造为大家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柏树桥安置房共有418套房,小区内建有社区服务中心、休闲活动场所,并配备社区干部及各类社区服务人员。苏惠康一家三代人共分到三套安置房:“跟周边普通住宅小区比,以前这里房子最差,现在是最好的了。” 今后,随着湾头安置房、包家安置房、永红2#3#地块安置房、朱家一期二期安置房以及朱家三期安置房的陆续建成交付,可提供新房7500多套,届时原有城中村村民都将告别“脏、乱、差”,搬进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社区文化服务齐备的现代化文明社区。
此外,改造后的城中村使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转变为股份制经济实体,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集体经济直接进入市场经济范畴,得到发展壮大。经过改造,原永红村村委会旧址现已矗立起一幢集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占地近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为永红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政府主导“唱主角”
部门协同齐攻坚
“城中村”改造纷繁复杂,不少人都会问:该怎么改?我区改造的做法不是实行政策和方式的“一刀切”,而是根据市政府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相关文件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在政府“唱主角”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对症下药,全面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对于群众呼声高、改造规模小、改造难度高的项目,我区采取由政府直接投资改造即政府投资模式。如甬江街道永红柏树桥自然村改造项目。对改造规模大、前期投入改造资金大的的项目,由政府组建地块项目公司进行市场化筹资建设运营,政府承担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采用封闭运作模式,如湾头半岛项目。对重大项目开发涉及的城中村,采用项目带动模式,由开发单位出资,以区政府或街道为实施主体,带动城中村改造,如北高教园区项目。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城中村改造从编制改造规划和计划开始,经过项目报批、征地拆迁、安置房选址和审批建设、村民过渡和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和融资等多道环节,涉及规划、发改、国土、建设、财政、拆迁、监察等单位,离不开多部门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2006年我区成立江北区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具体改造事务,并委托国土江北分局管理。
为完善联动反应机制,我区建立了由分管区长牵头,各成员单位参加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改造进程,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对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集体研究、决策。同时实行块抓条保,由责任街道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制度;各职能部门强化工作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围绕依法拆迁,借助裁决平台,依托征地拆迁“百日攻坚”活动,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征拆工作顺利推进。
工程建设高品质
全程监督公开化
城中村改造成功与否,群众安置是关键。安置房质量的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改造工作成败。为此,我区将高品质建设安置房作为改造推进的重中之重。走近翠柏路的柏树花园、湾头大桥旁的湾头安置房、日湖公园旁的包家安置房等已建或在建的城中村改造安置项目,哪一个不让人疑为新建的商品住宅楼盘?
在项目设计上,我区坚持以商品住宅的标准高质量设计。除将安置小区“就近”建设在“黄金地段”外,还邀请行业资质高、信誉好的单位进行设计和建设,努力打造与中心小区建设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居住区。特别是由新加坡著名建筑设计公司DC设计的湾头安置房项目,选择了连续八年获得中国3A级建筑质量信用企业的坤和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与居住质量相关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主要指标全部参照商品房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市安置房建设的一项“精品工程”。其次,加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或在建的安置小区,将全部实现水、电、天然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公交车“七通”,全部安装监控设施和宣传灯箱,配齐了健身器材。在建设管理上,我区坚持高标准的管理方式。通过公开招标,邀请实力强,经验丰富的监理公司全程监督安置房建设。同时,由街道安置房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严格把关。在工程质量上,坚持严把“五个关”,即安置房基本建设程序关、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行为关、原材料和检测质量关、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关、安置房工程竣工验收关,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责任主体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督促其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民生工程人民管,为确保安置房建设质量,我区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加大信息宣传,主动邀请社会各界参与安置房质量监督检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邀请被安置群众代表、党员代表现场查看安置房建设进度,让代表们近距离了解施工质量。同时,通过“走进国土”等系列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察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特别是对安置房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此外,还邀请相关媒体参观柏树桥、永红2#、3#等安置房建设情况,通过媒体报道,接受全市人民的监督。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有关责任单位,责令整改。
城市功能更完善
科学谋划促节约
在消除城市“疮疤”、靓丽城市容颜之外,城中村改造,还推动了一大批城市重大项目的建设、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按照“成熟一个、改造一个、成功一个、谋划一个”的原则,我区在稳步推进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同时,结合两江北岸的开发,制订了近期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为全面完成我区城中村改造,促进三区三城建设奠定基础。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目前城庄路已建成通车,莱茵堡北侧路已开工建设,包家漕一路、二路预计明年初开工建设。根据规划,城中村改造范围内还将配建各类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道路、公交站台等配套。另一方面,完善区块功能建设,提升区域投资价值,促进经济转型。据悉,湾头半岛项目拆迁进入扫尾阶段,安置房、道路等配套建设正如火如荼。作为我市“中提升”项目,建成后的湾头半岛,将以道路为连接、以水为分隔,构筑1个中央生态休闲湖和9个主题岛屿,集聚商务、旅游、娱乐、购物、健身、居住等多种功能,形成环境宜人、行居便利,极具吸引力的城市休闲商务区。目前,城庄路已经通车,滨江路正在抓紧实施,安置房有望明年竣工。区块内项目招商工作已经展开。
此外,城中村改造后,还盘活了城市存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已完成改造的地块,除去安置用地后,可推出土地530亩,根据规划用途,其中商住用地363亩,商业用地167亩,这些将为我区中心城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潜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