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东南商报
宁波侨讯
中国宁波网
 
您当前的位置 :江北新闻网 正文

江北电子报(第 897 期)

落花不是无情物
——读“落花”诗断想
http://jbxww.cnnb.com.cn/   江北新闻网  12-26 14:19

  一夜风雨过后,大地铺满落花。

  蚯蚓钻出地面,吻着沾满污泥的花瓣,难过地问道:“花姑娘,你可受屈了,你知道人们都在替你惋惜,叹你命薄呢!”

  “那有什么?”落花坦然答道:“有些诗人还骂我轻骨头的贱货哩!”

  “那你为什么离开树枝呢?”蚯蚓迷惘地问,“想当初你在树枝上含苞怒放,招蜂引蝶是何等的神气,何等风光!唉,你干吗要摧残自己美丽的生命呢?”

  “我不是为了自己!”落花含情地微微一笑,“要是我永远霸占枝头,舍不得离去,那肥硕甘美的珍果,怎能挂满枝头呢?”

  于是蚯蚓对落花的含笑,报以无限的敬意。以后,又引发出不少的感叹!“落花”更“护花”

  记得清代改革家兼诗人龚自珍,曾作《已亥杂诗》315首,其第五首写道: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意是:夕阳西斜/无边离愁似暮霭/马鞭东指/天尽头处就是家。红花飘落/原来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粉身碎骨还护花。

  “落红”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即景记喻。落红即落花,诗人自喻不得志的身世;护花则表示为国效力,相信自己“更法”“改图”要求进步的主张,对国家的将来仍能产生有益的作用。同时寄寓着南归后仍要继续奋斗,为社稷百姓立志。

  诗流传至今,现在有人常用“落红”两句诗,来赞美那种倾注一生精力去培养教育下一代的人们。“落花”指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护花”则为下一代耗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故有人引作与“春蚕”“烛光”为同位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句)春蚕吐丝,为后人造福;烛光照人,照亮征人前程!据传,教育家兼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十分喜爱这首诗——因为他意识到“护花”人人有责,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命!

  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人们的关照、爱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却令人担忧。逃学书不读,晚来家不归,到处游荡,或成天泡在网吧里,住在我附近地方就有一位,父母焦急万分,十多天后,在众人帮助下才找到他。有的媒体也曾报道过:一些青少年入网后品行急转直下,逐渐养成了盗、抢、骗等恶习。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热点。又,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独生子女方面,一些家长过分溺爱、迁就,导致一些孩子责任心不强,法制意识淡薄,惟我独尊,目无他人,不讲礼貌,开口骂人,抬手打人;还有些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贪图享受,以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然,从总体上看,这些人只是青少年中的少数,然而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育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用之材,这首先是社会责任: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启蒙人。再次,学校要科学、规范地育人,让人人都来做护“花”使者,千万不能做麻木不仁的“无情物”,而要做具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素质的育花人,决不辜负蚯蚓对落花含笑的真正冀望!花落知多少

  不只是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一切优秀人才都是国家的栋梁,当然是灿璀的花朵了。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一首妇孺皆知的《春晓》诗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有人调侃说:“春天花香鸟语,风景就是好,孟浩然吃饱饭介空,‘花落知多少’,管它干什么?”不,最后两句蕴含深意,正是诗人感情的征结处:它谴责了无情的夜风雨把无数的鲜花打落,于是发出惜春的强烈感叹!

  好的风景诗,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诗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于是人们不禁问道:“三四两句诗人抒的是什么情呢?——刘永济先生在《唐人绝句精华》中对这两句诗评得好:“闻风雨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之清致,且有‘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联系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不难看出这一感慨:孟浩然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想登上仕途做一番事业,但因不能迎合于世,以朝中无人而隐沦;四十岁长安不第,失意而归。明皇曾以张(九龄)说之荐,召见浩然。索句,浩然诵《北阙休上书》一诗,当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以为讽刺他,竟拂袖而去……从此,孟浩然倘徉在山水之间,寄情于花木之中,对百鸟鸣春,夜雨摧花,易于生感,于是发出“花落知多少?”的强烈感叹!《春晓》一诗,既写花香鸟语,又写风吹夜雨,(欲抑先扬);既为春喜,又为花忧(欲擒故纵)。就这样虚虚实实,一扬一抑的手法,色彩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春晓图”,情意含蓄地演奏出一曲“惜才乐”。

  用“落花”比喻人才被陨落、或遭受摧残的诗篇,常见于古代诗韵: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诗里“落梅花”,既指笛中的曲调,又指自己被谪长沙,“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想破灭,只好望梅花飘落而兴叹!

  “妒花风雨便相摧,……莫遣纷纷点翠台。”——宋代浙江女诗人“幽栖居士”朱淑贞的《落花》诗句,谴责生性妒花的风雨,摧得群芳摇落。

  更有那《红楼梦》的《葬花词》道尽了“落花”之哀。如果说那“花谢花飞”“红消香断”是自然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结果,那么似花似玉独占“诗魁”的林黛玉,不就是被封建社会的“风刀霜剑”所戕害的吗?一个是“夜风雨”摧“花落”,一个是“风刀霜剑”使“红消香断”,其“惜才”的意蕴不是同出一辙吗?

  是的,人才的盛衰关系到国家兴亡。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记得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如今嘹亮的号角早已吹响,社会主义壮丽的事业,需要我们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用借鉴古诗的话来说,这些人材,既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又要有敢于抗击“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英勇无畏的毅力。社会主义的人才,应该在改革开放的风浪中茁壮成长!落红不是无情物,改革春风护花红。